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退役军人保障法出台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退役军人保障法出台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专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丛文胜
编者按
退役军人为保家卫国作出贡献,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以贯之关心爱护广大退役军人。两年多来,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推动下,我国第一部关于退役军人的专门法律——退役军人保障法出台。
这部备受关注的法律对加强退役军人保障工作、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本报推出关注退役军人保障法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11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退役军人保障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从2018年4月27日退役军人保障法被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以来,经过两年多时间终于颁布出台,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保障退役军人权益。
退役军人保障法指出“为了加强退役军人保障工作,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退役军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代表了全社会和广大退役军人以及现役军人的共同利益,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丛文胜,对退役军人保障法予以解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在报告中对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进行专门规定,这在历史上还是。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加强退役军人保障工作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丛文胜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成立,是在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为全面落实新时代党提出的重要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退役军人管理和服务保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机构基础。
退役军人事务部作为国家政府部门和国务院的重要组成机构,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主体工程之一,是建成法治社会重要的推进力量。
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立法,同样是国家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起到重要法治骨干支撑作用。
退役军人事务立法的质量与效益,直接决定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战略任务的圆满实现。
自从党和国家正式确立依法治国方略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取得快速发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成果,为推进中国特色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立法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承担着大量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及主要立法任务的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机构是新组建不久的政府机构,在延续和承接各原机构的法规制度基础上,亟待将各类现行法律制度及时吸收消化和完善修改为新的法律制度,以作为各级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工作的基本遵循。
退役军人保障法的出台,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跟上了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步伐,较好地完成了退役军人工作法治建设的任务。可以说,加强退役军人保障工作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保障退役军人工作的时代需要
记者退役军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值得倍加关心、倍加爱护。您认为退役军人保障法的出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丛文胜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千条万绪,涉及到国家、社会领域以及退役军人事务的方方面面,可以简单归纳为服务、保障和管理的工作。即以服务为核心、以保障为重点、以管理为辅助,通过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和管理,以解除退役军人离开军营回归社会的后顾之忧;优化政府退役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以确保各级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机构能更好地维护和保障退役军人的各项合法权益。
做好退役军人工作,对于加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政治安全稳定,以及稳定现役军人队伍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统计,我国有5700多万名退役军人,并以每年几十万人的速度递增,这些退役军人在国家的发展和改革事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化发展,退役军人的安置和权益保障工作也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要正视矛盾,下力气通过完善立法、建章立制去解决问题。
退役军人保障法统筹保障、服务和管理,有利于在新时代运用法治手段和法治方式做好退役军人保障工作。
化解各类矛盾风险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