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5年的呼唤——68件流失英国文物回归祖国怀抱

教育新闻 2023-01-12 18:16学习方法网www.ettschool.cn

  跨越25年的呼唤——68件流失英国文物回归祖国怀抱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网 题跨越25年的呼唤——68件流失英国文物回归祖国怀抱

  新华社记者施雨岑

  10月16日,在英国伦敦,代表中国国家文物局的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一秘于果(右)和代表英国大都会警察局的探员苏菲·海斯签署文物接收确认书。新华社记者 韩岩 摄

  10月16日,英国伦敦,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明媚的阳光里,年轻的中国外交官于果与伦敦大都会警察局警探苏菲·海斯满面笑容、热情击肘,庆祝他们刚刚签署的文物接收确认书。

  至此,一批68件流失英国文物的所有权被正式移交给中国政府。

  时光倒流25年,同一地点,中国人第一次从英国警方通报中得知这批文物的线索,由此开启了长达25年的追索征程。“这是中英两国近年来在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取得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在国家文物局1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这样。

  一个通报开启的漫漫追索

  这个长长的故事,始于25年前的一个德国网话。

  1995年2月,英国警方向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致德国网,通报在侦破一起国际文物犯罪案件过程中发现疑似中国文物。接到德国网话的文化处二秘于芃立刻将情况上报。

  经国家文物局初步鉴定,确系我国禁止出境文物。当年3月,英国警方实施“水烛行动”,截获扣押嫌疑人运抵英国的大量文物。国家文物局派员赴英鉴定,确认为走私中国文物。

  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共同组成的“追索英警方查扣走私中国文物工作小组”立刻展开相关工作。

  1998年2月,迫于中方压力,该案2名主要嫌疑人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归还文物协议书,5月3000余件返还文物运回北京;8月,该案另一名嫌疑人与国家文物局达成和解,归还7件文物。,该案中1名文物购买人拒绝参与协商谈判,涉案文物一直被英国警方扣押。

  时光飞逝,已成为公使衔参赞的于芃曾谈起这桩“悬案”,后辈于果用“惊心动魄”概括这段耳闻的传奇。

  10月16日,在英国伦敦,工作人员协助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清点文物。新华社记者 韩岩 摄

  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成为了“续写”传奇的一员——今年1月,于果接到伦敦大都会警察局邮件,告知因购买人去向不明,且扣押时间超过追诉期,该批涉案文物被界定为无主物,主动提出希望将该批文物归还中国政府。

  消息传回国内,国家文物局立即组织重启追索机制,拟定追索方案,组织专家鉴定,形成追索清单,向英方发出追索函,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返还要求。经过现场清点,最终认定追索文物共68件,伦敦大都会警察局同意全部归还。

  10月20日,随着CA938次航班平稳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流落异乡多年的瑰宝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从未被放弃的文化瑰宝

  在被英国警方扣押期间,这批文物并没有被遗忘。“国家文物局始终未放弃追索,与我驻英国使馆、英国警方保持联系,长期关注进展。”关强说。

  今年7月底,于芃、于果等人赴英方仓库现场清点这批沉睡多年的文物。当凝结数代文物工作者和外交人员心血的追索成果真实地摆在面前,曾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们感慨万千。

  这批文物归国后,国家文物局旋即组织专家开展鉴定工作。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邓超介绍说,经专家讨论研究,68件文物中,暂定二级文物3组13件、三级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它们有这样几个特点时间跨度大,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清代;产地分布广,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陕西、河北、贵州等地均有所见;器型丰富,品相较好,精品较多,一些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这是从英国回归的部分文物(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文物是灿烂文明的缩影,记录着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信息。

  “比如这套唐三彩七星盘,由承盘、6个小杯和1个大杯组成,盘外壁及杯器身施黄、绿、白等釉,釉色鲜亮。它们是唐代现实生活的再现,也反映出唐代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邓超说。

  25年间逐渐改变的“国际风向标”

  从今年1月接到警方通知到10月文物归国,本次追索行动显得异常顺利。对比25年前,我国的流失文物追索工作掌握了什么“秘笈”?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