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中线调水六年,带来哪些大变化?
人民网北京12月14日网 (记者余璐)2020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六周年。六年来,工程累计调水多少?使多少人受益?综合效益如何?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南水北调东、中线六年累计调水394亿立方米 1.2亿人受益
据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来,工程累计调水超394亿立方米,1.2亿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线工程调水348亿立方米,约6900万人受益;东线工程向山东调水46亿立方米,惠及人口约5800万。工程运行安全高效,综合效益显著,沿线群众普遍认可,已经与沿线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保障国家水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
“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来,年供水量逐年递增,中线一期工程运行六年实现达效。”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南水北调各单位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和应急工作机制,水利部创新“视频飞检+现场飞检”监管模式,加强工程运行和疫情监管,确保供水防疫两不误;中线通过自动化调度系统、巡查维护实时监管系统、疫情上报及监控系统等远程调度管理,确保输水安全;东线工程数字化管理系统为安全调水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0年5月9日至6月21日,通过优化调度,中线一期工程以420立方米每秒设计最大流量输水,并借机向沿线39条河流生态补水9.5亿立方米,提升了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验证了工程大流量输水能力,集中检验了工程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截至2020年11月1日,中线一期工程超额完成2019—2020供水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向京津冀豫四省市供水86.22亿立方米,超过《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中线一期工程口门多年平均规划供水量85.4亿立方米,标志着工程运行六年即达效。
累计实施生态补水超52亿立方米 助力绿色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碧水来。
南水北调工程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持之以恒开展水源区生态保护,累计实施生态补水超52亿立方米,推动了沿线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中线一期工程有效助力沿线生态文明建设和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自2018年实施生态补水以来,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止跌回升;沿线河湖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实现了河清岸绿水畅景美。截至2020年9月末,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平均为22.49米,与2015年同期相比回升了3.68米,昌平、延庆、怀柔、门头沟等区的村庄都出现了泉眼复涌。焦作市南水北调征迁户张小平说,“煤城焦作现在转型成了城市,总干渠两岸的天河公园既保护水质,又美丽了城市,居民爱水、节水成为自觉行动。”
东线工程增加了沿线河湖水网的水体流动。脏乱差的“煤都”徐州如今成为绿色之城。江苏段工程结合河道疏浚扩挖,提高了部分航道通航等级。山东段工程延伸了通航里程,使东平湖与南四湖连为一体,通过补水改善了小清河水质和生态,保证了泉城济南泉水持续喷涌。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调水节水双抓双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施国家水网”。为南水北调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0年10月23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南水北调管理机制体制取得深刻变革和重大突破,为加强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完善工程体系、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目前,按照国务院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会议要求,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前期工作正稳步推进。东线二期工程可研和穿黄工程初步设计编制上报完成,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可研报告编制完成并上报水利部,中线调蓄库工程雄安调蓄库灌浆试验开工,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通过水利部水利水德国网规划设计总院复审。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建设进度加快,计划年底水下主体工程完工。
节水优先,这是针对我国国情水情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的关键选择,是新时期治水工作必须始终遵循的根本方针。
“南水北调工作是调水、节水工作双抓双促双硬的工作。”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现实和长远考量,南水弥足珍贵,只有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的治水思路,坚持调水、节水两手都要硬,才能更好地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近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依托南水北调建筑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水护水宣传活动,增强了全民节水护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