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除了数量,还有这些问题要关注
【生态话题】
农历二月,春耕正当时。耕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更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为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提供了坚实基础。,最新调查显示,我国耕地高产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中低等级占2/3以上,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不高;障碍退化耕地面积占比高达40%,耕层变浅、土壤板结、酸化盐碱化等土壤退化问题依然突出。
这些数据提醒我们,耕地并非予取予求,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土壤健康亟待呵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强化耕地保护”。在业内专家看来,耕地保护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上的,更是生态上的。要对耕地保护实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尚有科技支撑、法律保障等难点亟待破解。
黑土地变薄、变硬、变瘦了 14.5%的耕地严重酸化
说起耕地退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斌提到的就是东北黑土地“长期的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使得黑土地有机质结构变差,微生物不能‘好好干活’,土壤被压实,一下雨,水都积在田里形成涝灾,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黑土地就这样变薄、变硬、变瘦了。”
南方红黄壤同样令人担忧。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最新数据显示,由于钾钙镁等碱性盐基离子的大量流失,加之农业粗放经营和肥料利用率低等因素,我国14.5%的耕地已严重酸化。近三十多年来,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的土壤pH值小于5.5的酸化耕地面积增加了35%,作物减产20%以上。,由于干旱条件下土壤含盐量增加,我国盐碱耕地已达1.14亿亩,较20世纪80年代增加近30%,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内陆和沿海地区,有的地方甚至弃耕撂荒。
根据农业农村部《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我国耕地质量由高到低共分为十等,平均等级为4.76等。一至三等的耕地属高产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四到六等为中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七到十等的低产田占比21.95%,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是耕地内在质量提升的瓶颈和难点。
“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靠的正是土地释放的生产潜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周卫告诉记者,他们的研究团队曾做过这样的测算如果将我国耕地地力提高一个等级,则可以新增粮食1200亿公斤;如果将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则可以减少农田50%的氮磷排放,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耕地保护利用与地力提升亟待推动。”周卫强调。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郧文聚则认为,耕地资源不仅因人的利用而拥有价值,作为自然资源,人与耕地的关系应当是生命共同体。“,耕地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关键,也关乎生态文明。面对本底质量低、退化等问题,对耕地应当切实履行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责任。”
科技支撑不足 标准缺失 技术存在“黑箱”
近年来,我国提升耕地质量的最主要抓手是加大投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我国更是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1亿亩。,在落实保护和改善耕地质量的过程中,科技支撑不足的根本问题愈发凸显。
耕地保护相关标准的缺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要保护耕地质量,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价标准是基础和前提。,直至2023年年底,我国才正式实施了首个耕地质量国家标准。有关耕地质量监测、调查、评价、保护等业务工作的管理标准还十分缺乏。
郧文聚指出,在耕地质量和生态保护方面,目前我们的技术还处在“黑箱”状态,很多耕地本底问题没有摸清,无法“对症下药”研发硬技术、硬手段。“只有把全国耕地的数据、布局、质量和生态状况都调查研究清楚,才能让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长牙齿’。”
周卫坦言,在耕地研究上,我国一直缺乏顶层设计。耕地相关学科涉及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土壤组学等;在监测手段上,更涉及遥感卫星、无人机、传感器等新兴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性强。“,长期以来,我国耕地保护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承担国家的使命不够,融合研究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