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科技这俩字,在咱这儿含金量十足。”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负责人刘春如数家珍,“通过精准测地温,春耕能提前十来天;使用灌排节水技术,每亩稻田用水量减少一半多……”
示范园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大屏幕上,水稻智能化催芽车间、育秧大棚等设施情况一目了然,田间生产数据在此汇总储存,科技与农业正走向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确保种源安全。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建设智慧农业。”
蓝图绘就,各地狠抓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实,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
眼下,藏粮于技正让广袤田野孕育新的丰收图景。
刘春准备大干一场,再应用一批新技术,“国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我们的心气越来越高、丰收底气越来越足。”
加强良种技术攻关
海南省三亚市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基地,来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杨益善研究员正忙着测量、记录每一株水稻的根茎、叶片、株高等数据。经过100多天培育,眼前的这片水稻即将迎来收割季。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别的地方培育第二代品种时,南繁已经育出第三代品种了。”杨益善说,在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加繁一至二代,可使品种选育周期缩短1/3乃至一半。今年,杨益善和同事已从90多个品种中筛选出来两个耐盐碱品种水稻,准备进行下一步试验。“其中一个品种亩产达600公斤,与杂交水稻在普通水田里的亩产量相当。”
“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被写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举措。
“全国已育成的28500多个农作物品种中,70%以上经过南繁基地的培育。通过南繁育种,我国主要农作物完成了六七次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后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罗东说,“海南正着手高质量打造种业基地,形成人才、产业、技术、资金等要素集聚的国家南繁硅谷。”
种业核心技术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是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短板。科技自立自强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吉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刘文国为此备感振奋。他的团队已广泛收集优良玉米种质资源1.1万多份,利用单倍体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育成玉米新品种18个。“成功选育一个品种,需要十来年的艰辛付出。国家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让我们心无旁骛攻克技术难关。”
我国种业核心技术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种质资源挖掘、技术创新应用以及商业化育种体系等方面。这也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着力点。
做好种质资源普查和保护,成为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在吉林省农科院建设的国家东北种质资源库,保存着各类种质资源近6万份。吉林省委今年出台文件要求,着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鉴定挖掘一批优异种质基因资源,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种质资源库。
破卡点、补短板、强优势,各地持续探索激发企业、科研机构等关键主体活力的措施,促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
随着气温回升,东北的黑土地上,水稻已开始育苗。“成熟期早、抗倒伏,亩产700公斤以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风区农民高忠民已连续8年种植“龙粳31”水稻品种,“以前为了高产种过外国品种,现在咱们自己有了这么好的种子,心里就踏实。”
离高忠民家的地块不远,便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龙粳31”在这里选育成功,自2011年审定以来推广面积累计超过1亿亩。“‘龙粳31’已成为全国推广应用面积最大的自主创新粳稻品种。”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潘国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