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汉学家梅谦立:文明互鉴,中国如何与世界对话?
(东西问)法国汉学家梅谦立文明互鉴,中国如何与世界对话?
中新社北京4月12日网 题法国汉学家梅谦立文明互鉴,中国如何与世界对话?
中新社记者 万淑艳
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法国人,生于1963年,2003年获得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学位。2004到2006年任美国纽约市富达姆大学讲师。2006年加入澳门利氏学社。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副馆长。主要研究中西思想交流、西方古典哲学、当代新儒家,迄今已出版10余部中英文专著,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40余篇论文。
中西方文明都有几千年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当今世界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西方之间却仍有很多隔阂、误解和矛盾。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应如何与世界对话,进一步加强文明互鉴?法国汉学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副馆长梅谦立(Thierry Meynard)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进行深度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曾写过许多与中国有关的书籍或论文,比如《欧洲传教士文献里的中国》《晚明中西伦理学的相遇》《论语在欧洲的首译》等。在您看来,是什么使中华文明与世界产生了共鸣,进而互鉴?
梅谦立始于中国西汉时期与古罗马帝国间的古丝绸之路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最早窗口之一。但当时的交流并不是人员的直接交流,人员往来较少,更多是货物的流通,商人把中国的丝绸、茶叶、铜铁器、瓷器等带到中亚,再传到罗马帝国,西方的皮货、药材、香料等传到东方,从而间接地进行了文化交流。
十三世纪有不少欧洲人来到东方,最著名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他到过元朝的首都元大都(北京的前身),但当时的交流范围和影响不是特别大。
中国与西方较大规模的交流是从十六世纪开始,葡萄牙人率领商船队抵达澳门,传教士接踵而至,进入中国内地,由此开启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从那时迄今都未中断。
那个时期“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迎来了文化思想的开放。很多西方人来到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是传教士利玛窦,他于1582年(万历十年)抵达澳门,在广东待了10余年,为适应中国环境,他穿上了袈裟,但其间传教并不成功。1595年利玛窦去了江西南昌,在那里生活3年并改穿儒服,与当地士大夫交往,不再从宗教层面灌输,而是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利玛窦逐渐从传教士变成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学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利玛窦用了很长时间理解中国文化。1601年,利玛窦来到北京,继续结交士大夫,在增进中国文化学识的,开始传播基督教,编撰书籍,包括以中文写成的《二十五言》等,得到了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的尊重。
在此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开始融合。比如,最初利玛窦不许中国基督徒祭祀、祭祖,认为这与基督教义发生冲突。但他深知如果不解决此矛盾,就无法在中国扎根。1605年,他改变主意,开始允许中国基督徒祭祀。这是非常大的转变。此后中国人也渐渐改变了态度。在此过程中,利玛窦逐步了解中国文化,西方宗教开始与中国文化融合,这个故事很有意义。
中国与西方间的交流非常复杂。既有空间维度,又有时间维度,今天我们看中西方间的文化交流,必须要有这样的视野。中西方间的交流有一个从邂逅、到认识、到加深了解的过程。
资料图游客参观利玛窦主题展览。中新社发 黄耀辉 摄
中新社记者您曾在去年召开的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岳麓高峰论坛上表示,“中西文化的相遇还在初步阶段”。为何如此评价?
梅谦立确实,中西方文化都有几千年历史,但它们比较深入的交流只有四百年,其中真正频繁交流只有150年,这意味着中西文化的相遇还在初步阶段。
我们不能否定过去的交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中西之间的理解仍比较肤浅,相信未来中西文明会有更深入的交流和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