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
经济特区——
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辉煌历程)
春节假期后一开工,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就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新品发布会在即,一批人攻坚算法难题,另一批人进驻发布会现场;东莞的自建工厂也开足马力,应对新产品的供应链需求……在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乃至整个特区,这种“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随处可见。
一切都始于40多年前的那个“春天”——
1979年4月,广东省委负责人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还是叫特区好,中央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同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深圳等经济特区创造的辉煌成就,深刻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
渔民村成为整个经济特区发展蝶变的生动缩影
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的渔民村,16栋楼宇错落有致,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公园、村史馆等改造一新,呈现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图景。曾经的渔民村,“吃了上顿没下顿,家家穷得叮当响”,改革开放后,渔民村凭借着特有的地理优势率先组建运输船队与运输车队,开展小额贸易,1992年成立村办股份制公司,2001年开启城中村改造,变成了现代化花园式社区……
渔民村成为整个经济特区发展蝶变的生动缩影。在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讲解员深情讲述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广东向中央提出建议,在毗邻港澳的深圳市、珠海市和重要侨乡汕头市划出一块地方,单独进行管理。广东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和支持。
1979年7月15日,中央下发文件,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同意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出口特区”被定名为“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的航程并非一帆风顺,作为新生事物的经济特区面临着许多困难。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到深圳、珠海等地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发展才是硬道理”。历经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的航程更加宽阔、坦荡。
一系列“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举措落地
在前海国际会议中心“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展览”上,不少观众在观看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开山第一炮”的老照片,耳边仿佛响起那振聋发聩的隆隆回声……
为了保证深圳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央先后派遣两万多名基建工程兵支援特区建设。中建科工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被派来时,只有18岁。“我们在工地,住的是毛竹搭的临时工棚,湿热蚊虫自不必说,一场大台风就把屋顶掀掉了,我们只得抱着衣服行李,在工地楼板下躲了一夜雨。”陆建新说,“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振奋人心,艰苦的条件并未影响大家的干劲。
1988年,深圳开始在资本市场试验探索。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一任副总经理禹国刚对此记忆犹新“筹建深交所之初,专家小组起初是在我家工作,后来向深圳中行借了一套宿舍,成为大家的办公室兼住房。专家小组先翻译了200多万字的境外股市法律、业务规则等资料;再结合深圳实际,写成与之对应的法规草案、深交所章程及各项业务规则。”1990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建,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推动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提升。”禹国刚说。
诚如所言,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77万亿元,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86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