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11年,玉树正芳华

教育知识 2023-01-12 18:16学习方法网www.ettschool.cn

  新华社西宁4月14日网 题震后11年,玉树正芳华

  新华社记者吕雪莉、李琳海

  历史的灾难,往往以历史的巨大进步为补偿。

  三江源头、唐蕃古道、玉树新城。  

  11年前,一场大地震将这个古道重镇无情摧毁;

  11年后,一座美丽的“全国文明城市”玉树,巍然挺立在江源大地。

  历经抗震救灾、灾后重建、脱贫攻坚、文明城市创建,新玉树芳华绽放。

  新生活,在奋斗中实现

  清晨,洁白的云朵缭绕在山间。蔚蓝的天幕下,一片黄色屋顶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阳光照耀下十分靓丽。

  甘达村四社村民土旦久美正在自家的畜棚外拉网围栏。屋内,炉子上煮着酥油奶茶,窗台上几盆鲜花开得艳丽;院子里,女主人扎西卓尕打开水龙头,准备冲洗停在院里的小汽车。

  今年全国两会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大灾之后肯定有大变化,有你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党中央全力支持,有全国人民四面八方支援,大家一起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将来肯定会有一个新的玉树。”

  2010年6月,习近平同志专程赴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距离玉树市16公里的甘达村,就是习近平同志去过的那个海拔4000多米的村子。

  “当时全村95%的房屋倒塌,受灾极其严重。”甘达村驻村干部、玉树市扎西科街道办办公室主任桑旦兰周告诉记者,震后集中安置,家家户户住进了80平方米的新房,还有1亩地的院子。

  甘达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最初的综合超市,逐步拓展到服饰首饰制作、糌粑加工、牧家乐等多个项目,固定资产达950万元。2020年村里合作社给村民分红总金额达61.5万元。2017年,甘达村77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地震发生后,加吉娘村帐篷社区党支部书记土丁朋措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带领全社区党员抢救273户受灾群众,组织开展自救互救;成立社区临时党支部,第一时间把党旗和国旗插在安置聚居地,被群众誉为“震不垮的主心骨”。

  多年来,他抛家舍业,一心为民,带领社区全体22名党员,重建家园,发展村集体经济,2023年,加吉娘村率先摘掉了贫困帽子。

  玉树市上拉秀乡党委书记吉松保告诉记者,今年换届选举中,58岁的土丁朋措因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提出卸任。村里多次开会,全体村民都一致要求他继续留任。

  指着眼前的新村落,土丁朋措对记者说“地震让很多百姓失去了家园,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大家才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老百姓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我还要用余热,为社区百姓做更多实事。”

  格扎曾担任上拉秀乡乡长,2014年至2020年一直在上拉秀乡工作。他和百姓同吃同住,一起放牧,改良当地牦牛品种,发展生态畜牧业,被百姓称为“放牧乡长”。

  按照科学的方法以草定畜,提高牲畜出栏率,政府给牛羊“上保险”,给牧民吃了定心丸,大大降低了返贫率。

  玉树州发改委副主任尕松旦周介绍,“十三五”期间,玉树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77亿元,先后实现了现行标准下6个深度贫困市县摘帽、104个深度贫困村退出、12.98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4%下降到0.3%以内,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970元增长到目前超过9260元。

  全面小康不落一人。

  玉树州常务副州长何勃说“我们在全省贫困人口占比最高、脱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复杂艰苦条件下,实现了贫困户有产业能致富,贫困村有集体经济可持续,产业园区有岗位可就业,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

  新家园,在优化中蝶变

  碧绿的扎曲河水自西而东,穿城而过,欢快奔流。翠绿的河面上,一群水鸟翻飞,啾啾鸣叫;

  随河岸两侧绵延的红色步行道、绿色骑行道,仿若给扎曲河戴上了一条彩色项链,不时有市民在这条“项链”上漫步;

  扎曲河畔,新开放的琼龙公园里,最先吐绿的云杉,向人们传递着又一个春天的消息……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在7.1级强烈地震中遭受重创。

  震后11年,行走在春日玉树,靓丽民居、美丽校园、时尚商贸街区,向世人展现着新玉树的容颜。

  4纵16横的道路串起整座城市,格萨尔王广场、博物馆、康巴艺术中心让这座新城“文艺范”十足。

  站在玉树市城区影像图前,抚今追昔,玉树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土丁青梅十分感慨“地震前,玉树市只有三条主干道,街道也是坑坑洼洼。一起风,到处是土和灰。”

  三年重建,按照“北京模式”“首善标准”打造,玉树基础设施建设跨越了20年。一个现代、充满活力的新玉树在青藏高原崛起。

  三分建,七分管。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