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人民观察)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客观上要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我们党一直注重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是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改善。
“两个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我国要建设的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目标与方向,是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更要二者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先天性弊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增强文化自信、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指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决定了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应看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因素,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应该是相互统一的,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这也是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道理所在。
回首过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准中国式现代化前进方向,驰而不息走好自己的路;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宏愿而不懈奋斗。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齐头并进。特别要看到,在国际,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在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不同思想文化、不同道德观念、不同价值取向的碰撞交锋更加频繁,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这些都要求我们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出发,继续深化对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行动自觉。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我们党始终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人民业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它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科学文化和工业、农业并提,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愈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