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教育知识 2023-01-12 18:16学习方法网www.ettschool.cn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观察者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在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没有坚实、先进的物质文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会缺乏昂首于世的物质基础。我们深刻汲取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历史教训、深刻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等显著提升。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伟大实践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在所难免,夯实国家物质基础的任务更为艰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物质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对物质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目标。应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排除各种干扰、保持战略定力,筑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厚植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物力底气。

  中国式现代化也体现在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深沉厚重的力量。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不断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我们必须高举精神旗帜、传承精神基因、强化精神纽带,锲而不舍抓实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谱写精神文明建设新的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更体现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回望走过的路,正确处理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的鲜明特征。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深刻阐明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在关系,确立并重申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全面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