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个一”红色故事回望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
白色恐怖下,这里28年红旗不倒
从“五个一”红色故事回望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
本报记者刘菁、李亚彪、朱青、白斌
又到六月,巍巍大别,漫山浸翠,一派生机。
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
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创建的根据地之一,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诞生了多支红军主力,在白色恐怖下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曾指出,鄂豫皖苏区能够28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
鄂豫皖苏区中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91年后,新华每日网讯记者深入大别山腹地,重访这个红色地标的山山水水,追寻“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逻辑……
一本旧书,关键词是启蒙
“到底怎么办呢?走什么路?向何处去?……我当时胡思乱想的结果,得着了一条路,决定向着这一条路上走。”
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静静地展陈着一本名为《少年飘泊者》的书。这是现代著名诗人、小说家蒋光慈撰写,1926年出版的一部书信体小说,被郭沫若称为“革命时代的前矛”。小说以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农村少年汪中,在父母惨死于地主之手后流浪异乡,经历了各种坎坷遭遇仍不懈地追求幸福、反抗压迫,最终成长为一名革命者的故事。
蒋光慈的出生地,就是今天大别山区金寨县白塔畈镇光慈村。在面积不大、清新简朴的蒋光慈纪念展厅,记者见到了展厅管理员彭忠良。
“《少年飘泊者》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当时的中国,一本书再版3次就可称作火爆了,而这部小说6年内重印了18次。”彭忠良说,“它激励了当时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展厅内的资料显示,习仲勋、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回忆,他们都受到《少年飘泊者》影响而投身革命。
“万恶的社会给我的痛苦愈多……更把我的反抗性愈养成得坚硬了……我到现在还是一个飘泊的少年,一个至死不屈服于黑暗的少年……”读者打开《少年飘泊者》,能感受到当时的中国苦难深重,人民在黑暗深渊中挣扎。
党史研究人员认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尤其需要反映工人农民生活、反映革命群众英勇斗争的作品,以教育鼓舞推动革命者投入新的斗争。从内容来看,《少年飘泊者》展现了从“五四运动”到“二七惨案”以后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适应了革命斗争形势的要求,受到了广泛欢迎。
如今的光慈村,村容村貌整洁,村民生活幸福,小学、医疗卫生室、农民文化乐园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广场上立着一块“美好家园光慈村”的展板,上面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着今天的光慈村一条条村组坦途承载着小康梦想、一块块沃野田畴散发着泥土芬芳……好一幅美好乡村的风情画卷、好一部诗意田园的华彩交响。
“村里主要种茶叶、板栗、大棚蔬菜,去年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光慈村党支部书记王孝华说,“全村3000多人几乎都看过这部小说,即使今天,书中那位少年的故事也在影响着我们。”
90多年前,这部革命启蒙文学作品让鄂豫皖苏区红旗持续飘扬有了强大的红色文化基因。当时,许多读者给蒋光慈写信,称这部小说为“指路明灯”。
书籍若是灯塔,《少年飘泊者》就是“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如今畅销书常有书评,但这本小说的书评不是文字,而是一颗颗播下的革命火种,是一代代中国青年远征的身体力行。
一面长墙,关键词是牺牲
许多人记得小学课本中学过的一篇课文——王愿坚的《草地夜行》。这篇记录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和一位小战士故事的课文,成为一代人的红色记忆。
文中,老红军问小战士“老家在哪儿?”小战士回答“金寨斑竹园”,老红军听后很激动“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就是从你们那儿搞起来的。”
这里说的金寨大暴动,指的是1929年5月6日的立夏节起义。起义好似一声红色惊雷,宣告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边区领导的革命武装起义第一次取得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