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大数据:帮助宏观经济决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激活宝贵的数据资源,帮助宏观经济决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走近和了解税收大数据(深度观察)
本报记者 王 观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12日 第 18 版)
一张薄薄的增值税发票,蕴藏着经济运行的万千气象。
企业有生产就有销售,有销售就要开具增值税发票,一张张发票记录下企业经营的宝贵数据,这些各行各业的数据汇聚起来,反映出中国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
可别小看这些税收数据。企业经营好不好、产业链条通不通、经济发展是否有活力,通过税收大数据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用活用好税收大数据,既能帮助宏观经济决策,也能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近日,记者深入一家化肥生产企业、一条熔喷料产业链、一个税务局采访,看“活”起来的税收大数据如何服务经济发展。
一家企业的故事:
172万元退税款送上门
“我们忘记申请留抵退税,税务部门主动提醒,比企业还了解企业”
2021年2月18日,大年初七。
早上8点,在安徽阜阳市颍州区临泉路356号的办公大楼5层,国家税务总局阜阳市颍州区税务局干部李岩岩正和同事们对网脑上的税收大数据进行“体检”。
提取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数据、与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申请纳税人名单比对……再熟悉不过的操作流程,李岩岩几下就弄好了。很快,德国网脑显示出几家可能存在“异常”情况的企业。
“咦?这个文胜生物工程公司,不是在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名单里吗,怎么没有申请退税?”因为定期进行数据分析,李岩岩早就对当地重点企业烂熟于心。
发现“异常”的他立刻去隔壁办公室找税收管理员储大志,作为文胜公司的联系人,储大志对这家企业十分了解。“文胜公司怕是忘记申请了,咱们下午赶紧去一趟。”储大志说。
彼时,在文胜公司的智能配肥车间里,3条生产线轰鸣运转。新厂区刚投入使用,产能充分释放,订单量也成倍增长,原料却“亮了红灯”。
“买原料,得用钱啊。” 在厂区财务办公室里,文胜公司财务总监徐光正在和财务人员一起紧急开会——公司账上流动资金告急了。
对文胜公司来说,春耕前是生产旺季。令徐光没想到的是,产能增加了,现有的原料根本不够用,还得接着买。
“新建厂区花费了大量资金,原料价格又出现上涨。”一边是订单量不断增长,一边是购买原料的资金告急,徐光不断摇头叹气。
“不行就去银行贷款吧。”一位财务人员提出了建议。“等银行批下来,又要等一段时间,交货日就得往后推了,不行!”徐光反对。
“要不,不接新订单了?”又有人提出。也被徐光否定了:“现在市场形势这么好,不接订单会丢掉很多客户。”
讨论来讨论去,还是得抓紧寻找资金。
“徐总监,我们给你们送钱来了!”储大志对着徐光开玩笑说。
“大志,你又不是开银行的,哪来的钱?”看到在税务局工作的储大志和李岩岩到访,徐光很惊讶。
“快看看,是不是这笔留抵退税忘了申请啊?”储大志把几页纸摆在了徐光桌上。“啊?我们还能享受这个政策?”这笔“意外之财”,出乎徐光意料。
“你们前期购买了大量原料,但产品销售额却不高,账面就会趴着这笔应退税款。”储大志耐心解释起来,企业购买原料、设备等支出会形成可以抵扣的进项增值税,而留抵退税,就是对现在还不能抵扣、将来才能抵扣的进项增值税予以退还。
“赶快填单子,申请退税!”徐光和财务人员兴奋起来。
拿着文胜公司填好的申请单,李岩岩和储大志立刻回到税务局,通过绿色通道为文胜公司办理留抵退税。很快,172万元到账。
“我们忘记申请退税,税务部门主动提醒,比企业还了解企业,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事后,徐光连连感慨。
“企业采购、销售数据,在增值税发票系统里都很清晰。税收大数据分析,让我们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储大志笑着说,如今,每一个税收管理员背后,都有“李岩岩们”的大数据分析做强力支持,能动态掌握每家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帮助企业。
不仅如此,税务部门正在不断拓展税收大数据分析范围,不仅能实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和个性化涉税需求,还能轻松实现税费优惠政策辅导、应享未享税费政策提醒、涉税难题解决等。
“公司上半年订单已排满了,一季度销售额比去年全年翻了两倍。税收大数据帮了大忙!”徐光说。
一条产业链的故事:
上下游企业一拍即合
“再也不用为找不到供应商发愁了,产业链一下子活了起来”
2020年4月10日,广东东莞市。微风拂面,走在路上的程旭心情格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