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抗疫的心理防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市加强患者心理治疗,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截至目前,国家卫健委已派出300多名心理医护人员到武汉,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
身心同治促进康复
通过使用心理学语言,对患者进行开导,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从而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
“您的核酸检验结果多次是阴性,符合出院标准。您可以出院了。”
“病还没好,我不能出院!”
前不久,在武汉市第九医院病房内,60多岁的王大妈坐在病床上,死活不肯离开。主治医生和护士劝了多次,但毫无效果。
王大妈是医院收治的第一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也是住院最久的患者,已入院治疗近两个月。虽然医生认为王大妈已治愈,但她还是很紧张,总感觉身体不舒服,认为“病还没根治”。
国家援鄂心理救援队队员、湖南脑科医院心理科主任程明得知情况后,认为王大妈可能出现了心理创伤,于是对她进行心理治疗。“这位患者住院时间长,经历了病床紧张时期,害怕出院后看病得不到保障。”程明介绍,他对王大妈进行了两次谈话治疗,有效改善了她对疾病的认知。随后,王大妈就同意出院了。
程明介绍,向他咨询心理问题的主要是轻症的新冠肺炎患者,还有个别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护士。患者主要咨询的问题是如何克服恐惧、焦虑、孤独等情绪。
“疫情发生后,感染的人数多,又没有特效药。一些患者的家人也有感染,甚至出现死亡。面对疾病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们内心感到恐惧、焦虑、孤独,容易出现失眠、厌食等症状,及时干预非常必要。”程明说。日前,武汉市第一医院对226人次新冠肺炎患者的睡眠、心理进行测评,发现高冲动风险占3.2%,中重度失眠占26.4%,中重度压力占10.5%。
“我们主要是通过网话、微信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谈话治疗,只有遇到个别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患者,才会去隔离区与患者面谈。”程明介绍,他们通过使用心理学语言,对患者进行开导,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从而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
为了集中有效地干预患者心理,武汉市第一医院联合前来支援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等11支医疗队,成立武汉首家“阳光医院”,组建“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为患者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和睡眠障碍干预。
据武汉市第一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阳光医院”旨在通过心理治疗、身心同治,最终实现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全康复。“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已开始对患者进行身体、心理联合查房,建立心理查房制、疑难病例讨论制、心理交班制等。对患者各项风险进行评估,给予中度及以上失眠、焦虑、抑郁患者精神专科药物加心理治疗。目前,工作组已完成患者现场心理查房60余人次,德国网话微信干预100余人次,完成患者测评500余人次。
截至目前,国家卫健委已派出300多名心理医护人员到武汉。3月7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派出一个心理学家团队前往武汉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各地也派出心理医疗队到达武汉,如陕西医疗队心理援助医疗队32人进入雷神山医院、武昌医院,开展心理治疗。
倾听也是治疗手段
倾听他们的诉说,分担他们心中的痛苦,帮助他们排解消极情绪,然后给予鼓励
最近,国家心理救援队青山方舱分队队长盛夏一直在追访一个67岁的女患者。一开始进入方舱医院治疗的时候,她情绪比较稳定,但没过多久,又表现得非常焦虑。
“面对这种年纪较大的患者,我们的工作更多是倾听他们的诉说,分担他们心中的痛苦,帮助他们排解消极情绪,然后给予鼓励。”盛夏认为,如果一开始就跟他们提建议,比如多盖几床被子,反而会产生一些不良效果。
通过盛夏的帮助,这位患者心里的焦虑逐渐平息,睡觉也踏实了。最近,她多次核酸检测为阴性,顺利出舱。
“方舱医院患者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焦虑,表现为失眠。”盛夏分析,大量患者汇集到方舱医院,床位靠得比较近,加之整个空间比较开阔,一些敏感的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患者如果出现失眠,身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康复。
盛夏刚进入青山方舱医院时,这里收治了400多名患者。他和其他5名队员分批走访患者,收集信息,并公布自己的德国网话号码和微信号,以便患者随时咨询他们。医生和护士在查房和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也会汇集到盛夏这里,盛夏和队员们再对这些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