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解读 像是一只“牛股”
原标题不要假装在生活,因为这就是生活
最近的朋友圈爆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总起起来,大概是这个意思北京终归是北京人的北京,没有祖产的一代,注定一辈子要困在房子里。那些追梦成功的出国了,追梦无望的逃离回故乡,还剩下2000多万人留在这个城市,假装在生活。
北京人、外地人、排外、乡愁、房子、房价,无非还是那些东西。点题的是一句话这座城市根本没有生活。这里只有少数人的梦想和多数人的工作。
长安居大不易,跟随人流涌入大都市,想一辈子困在房子里,门槛其实挺高,更多人想都不敢想。对那些“我有五套房”的北京土著,很多人并不羡慕嫉妒恨,因为差距实在太远。人流涌入带给老北京巨额财富,坐享外地人抬轿子,但很多人并不领情,反而对北京的面目全非,满是哀怨。这也很好理解。当拥有的被看做本就该有的,失去的自然特别不可接受。
“外地人建设了北京,没有外地人北京就无法运转”,老掉牙的说辞,或许让人反胃,但可以肯定的是,没那么多外来人口,北京的房子和户口就没那么值钱。对任何城市来说,距离北京那样的繁华,缺的都只是人,而已。有了人,任何城市都有了一切。没了人,任何城市也都没了一切。
,“臭外地”来到北京,也不是为了给北京人造福,或者寡廉鲜耻不怕骂。他们也是为了自己,人多的地方之所以人多,是因为资源多机会多。要改变命运,就得往人多的地方跑。结果不尽相同或者混的好,成为北京人,或者混的差,逃离大都市,或者混的不好也不差,只因没有更好的去处。
时间的尺度拉长一点,本地人与外地人,对一块土地而言,无非先来后到。先来的轻松拥有户口和房产,后来的想要拥有同样的东西,就得付出大得多的代价。如果说北京是一只牛股,老北京拥有的或是原始股,或在低位买入,众多后来者,给出更高的价钱,合力把这只牛股炒上了高位。无论新股民、老股民,都是为了自身利益,也都是基于自身利益说话。
看不见得到的,只看见失去的,人总是这样。所以,老北京感叹乡愁,感叹拥堵,感叹雾霾;外地人感叹房价,感叹歧视,感叹压力。
坐轿子的不满抬轿子的,抬轿子的不满坐轿子的。其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抬轿子的,坐轿子的“我有五套房”哪有那么牛逼,气定神闲的生活哪有那么惬意;没有坐轿子的呢,抬轿子的可能就“失业”了,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他们也不会在这里抬轿子,而是会回到老家坐轿子。
北京不是生活的地方,这话也许是对的,蒸蒸日上的大都市,难免显得奋斗有余悠闲不足,或者缺少人情味。但生活到底是啥呢?是退休后提笼架鸟、下棋打牌吗?是生孩子、看孩子、陪孩子上兴趣班吗?还是跟狐朋狗友不醉不休?
生存就是生活,工作就是生活。活着不是为了工作,但活着不能不工作。不是只有那种改变世界、改变全人类的工作,才算是生活;挣钱交房租、拿工资买尿不湿,同样是生活。
这年头,要大富大贵不容易,要不饿死其实也简单。只不过,不饿死地活着,并不是正常人想要的生活;生活的部分意义,必须通过工作去找寻。工作与生活如果成了矛盾体,既说明你工作得很不好,也说明你生活得很无趣。
无论身在何处,做的都请投入一点。假装在生活的人,只有一成不变的日子,每天都在喘气,看不到生活奔头;把工作拒于生活门外的人,每天疲于奔命,回家留给家人的,只剩一副臭脸。
不要指望本地人不排外,不要指望外地人不脸谱化本地人,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八卦故事、人际纷争、网上骂战,这就是生活。不要指望彻底不用工作的生活,不要指望彻底没有压力的生活,工作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上班下班、竞争压力、加班升职,这就是生活。
不要假装在生活,因为这就是生活。(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