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导演的表达欲望和语言革新 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的导演李睿珺、《路边野餐》 的导演毕赣都是具有自己独特电影语言、颇受瞩目的青年导演(图片为两片海报)。
近年来,中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年轻电影人,不仅为国内观众带来惊喜,也为华语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增光添彩。这两天,诸多业内人士聚集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探讨新生代电影力量如何面对海外市场、面对资本涌入的机遇与压力的问题。
成名
主要靠得奖
通道很单一
“中国青年导演里大概7.4%可以获得提名,最终获得奖项的只有2.3%。”这是艾漫科技总裁曹永寿在“青年导演进阶之路”论坛上提供的数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新生代导演作品在国际上的受认可程度。在他看来,年轻导演出名要趁早,而目前进入公众和媒体视野的主要渠道仍然是得奖,渠道较为单一且困难。
虽然单从数据看,得奖比例并不高,但在有着丰富艺术电影发行销售经验的制片人王子健看来,相比过去,现在国际电影节已褪去神秘面纱,“以前,入围电影节或电影节推广一直很神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现在很多新的电影人凭借基本英文能力或者有海外背景就能了解这些电影节,搜索资料变得很简单,信息不对称在逐渐减少。”,他仍然强调了销售公司存在的必要性“因为电影节和海外销售不是一个简单的推广,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其他东西。”
得奖可以说是目前新导演成名的捷径,而金爵论坛现场的嘉宾都不约而同否定了“为去电影节为得奖而拍电影”的心态。在王子健眼里,“新导演的表达欲望、电影语言真正革新的部分”是最有价值的。曾凭借《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等作品入围过东京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的80后导演李睿珺同样认为“你想当导演是因为你喜欢电影,但千万不要是因为你想做导演才去拍电影。”在李睿珺筹拍第二部电影最困难的时候,鹿特丹电影节1万欧元的剧本奖奖金以及随后2万欧元的资助,帮助他完成了这部作品。“十年前的胶片时代对青年导演来说是更困难的时期,你要找更多的钱来完成电影,但有幸我们赶上了数码时代,成本降低了,你才有更多机会去试错。”
选角
是明星更好
得会演
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导演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也有越来越多的明星寻求合作,比如去年因执导由全素人出演的文艺片《路边野餐》而声名鹊起的新人导演毕赣,他即将开拍的新作《地球的夜晚》就请到了汤唯担当主演。明星的加盟会否让文艺片受众变得更广?王子健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果凑巧是个明星更好,但他得是个演员。”在他看来,“演员选择很简单,就是价格合适、时间合适、人合适、角色合适,如果凑巧又是一个明星可能就再合适不过了,如果没有的话就遵循前三点。”
李睿珺也坦言,知名度低、经验不足等因素,制约他们邀请到有名望的演员或优秀摄影师加入,而唯一的机会便是明星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我们做的是相对小众的电影题材,去寻找资金或是跟一些演员和班底接触时是有障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写一个还不错的剧本,有的演员喜欢剧本,也许就真的愿意来帮你。”
李睿珺的新电影请职业演员杨子珊出演,“她喜欢这个故事,很有热情,配合度就会非常高。”,李睿珺承认,选择非职业演员参演,工作方式更自由,而明星往往在签合对工作时长等方面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为两者导戏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个做减法,一个做加法。明星演员就要让他们不按以往的经验去演,去呈现而非表演这个角色。非职业演员的话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表演的自信。”
市场
要引起海外关注
先在中国被看到
青年导演偏爱的艺术电影或者说文艺片在国内市场仍属小众,实际上这不单单是中国的现状。曾经在国际市场上发行过王小帅、张扬等中国导演作品的美国制片人麦克·J沃纳表示,目前很多国家的艺术电影机会正在收缩,“艺术电影院变少了,观众口味也变了,现实很艰难。”
,他也看到了令人欣喜的新趋势——中国有了专门的艺术电影院,贾樟柯等导演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艺术电影。“以前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中国观众都没有看过,你怎么能指望海外观众会认为它很重要而去看呢?所以我们需要有新的发行方式,让中国艺术电影在中国被看到。”
中国艺术电影在海内外的发行“步履蹒跚”,实际上如《长城》等大部分在海外上映的商业片取得的成绩也并不亮眼。除了电影本身质量原因,沃纳指出了其中关键“中国电影去海外的时候会被视为外语电影,而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外语电影会被看作艺术电影或特别类别的电影。通常这类电影的受众年纪比较大,也已经是很成熟的观众,他们不一定对中国当代爱情喜剧或是生活中的话题感兴趣,因为他们自己国内就已经有这样的电影了。”(见习网 陆乙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