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手环真的能救命?实测结果看这里
夏季是游泳的季节,7月5日普吉岛翻船事故发生后,落水后如何自救也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最近德国网上热卖的“救生手环”流行开来,号称“防溺水”、“2秒充气”、“瞬间救命”……“救命手环”真的能救命?如果意外遇到翻船,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南都鉴定请来广东红十字水上救援总队直属大队成员,通过实验告诉你答案。
●时间
2018年7月9日
●地点
广东省实验中学游泳馆
●样品
2款德国德国网商平台销量较高的防溺水手环
●测试人员
2位广东红十字水上救援总队直属大队志愿者、1位水性差的志愿者
鉴定实录
65公斤教练测试“救命手环”浮力稍显不足
广东红十字水上救援总队直属大队秘书长刘永向南都记者介绍,德国网上热销的“救生手环”主要由放置气罐的凹槽、开关、气囊、指南针和救生口哨组成。最关键部分是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高压气罐,把气罐装入手环中,拉动开关,与气罐连通的气囊会迅速充气膨胀,顶开气囊舱盖子,形成一个直径大约20厘米的浮漂。
“救生手环”声称能提供150公斤的浮力,可以在游泳、海钓、水上运动时使用,通常一个手环配有2~4个气罐,用光后可以单独购买。
来自广东红十字水上救援总队直属大队的志愿者杨桥有20年泳龄,他戴好防溺水手环、泳镜和泳帽,下水游了一圈后,双腿一蹬沉到水下,2秒后杨桥尝试扳开防溺水手环的手柄,但不成功。“我在拉的时候手柄接头直接断了,这个材质还需要加强,可靠性有待商榷”,杨桥说。
上岸更换另一款防溺水手环后,杨桥下水测试。这次杨桥顺利扳开手柄打开气囊,他向南都记者表示,拉开手环能明显感受到气囊快速充气,并提供浮力把自己往上拉扯,“但这个浮力对于65公斤的我稍显不足,而且浮力从左手传导过来,如果是没受过专业训练或第一次使用的人,很难及时抱住气囊让头浮出水面”。
防溺水手环的气囊让“旱鸭子”志愿者浮上水面,但她始终不能保持平衡,而且无法自主上岸。
“旱鸭子”下水惊慌失衡 打开气囊忘了双手抱住
赖小姐今年20岁,是在校大学生,自称“很怕水”,是个标准的“旱鸭子”。“我第一次下水是在前年,第二次下水是今天,平时除洗澡外是不会下水的”,赖小姐表示自己没学过游泳,最怕呛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我下水后不会憋气、换气,呛水后很难受就不喜欢游泳,所以特别害怕”。教练为赖小姐戴上防溺水手环,并向她介绍如何使用、操作。在教练再三引导和保证人身安全后,赖小姐同意下水。
刚一下水,赖小姐就失去重心,无法保持身体平衡,出现呛水。刘永向南都记者表示,赖小姐已经出现溺水迹象。在安全员提醒下,赖小姐扳开手柄,气囊顺利充气拉动一只手上浮,可赖小姐的身体还是失衡。安全员提醒后,赖小姐才双手抱住气囊往岸边靠,快到岸边时赖小姐伸出一只手,但手还没抓住岸边,整个人又出现失衡、呛水。
“到水里后我想不起来要拉环,只知道求生欲很强,很想抓住一个东西浮上来,缓一下才记起来要拉手环”,赖小姐表示,“气囊打开速度很快,有一个浮力向上拉,身体不平衡,一害怕又呛水”。
刘永表示,防溺水手环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主要有三个使用要点,溺水者必须沉着冷静,知道自己手上戴着手环;第二要有意识去找开关、扳开手柄;第三是双手抱住气囊,顺着浮力浮起来才能顺利换气。“人一落水就会惊慌失措,很难有正确操作手环的意识”。
关于如何克服怕水情绪,刘永建议先在陆上练习闭气,再到水中练捏鼻子闷气,如此往复,练到可以在水中不用捏鼻子闷气3~5秒为止。
鉴定者说
意外翻船如何自救?沉着冷静保持体力
7月5日普吉岛翻船事故发生后,不少市民关心“意外落水如何自救”、“如何应对意外翻船”?广东红十字水上救援总队直属大队秘书长刘永表示,如果不幸翻船,要沉着冷静;第二,如果船上有救生衣、救生圈,要迅速穿好,若没有,建议以船身或水桶、衣物等能浮动的物体作为救生用具;第三,在听到沉船警报信号1分钟连续鸣7短声1长声后,及时准备弃船;第四,不要尝试游泳划水,原地等待救援,因为救援队会在指定地点搜救,如果市民游出搜救范围会增加搜救难度;第五,水温越低,人的耐受时长越短,在水中要注意保持体力,如果几个人在一起,可以挽起胳膊,身体靠在一起以保存体热。
鉴定补充
遇人溺水怎么办?竹竿、矿泉水瓶都有用
刘永表示,若遇同伴落水,切不可盲目下水救人或手拉手救人,而应大声呼救,让附近的大人来帮忙,“人在紧急情况下会力大无穷,如果被溺水者抱住是很难取胜、挣脱的,所以不要轻易下水救人”。
如何正确救人?刘永表示归纳起来有五种方法。
第一种是“叫”,大声呼救。
第二是拨打德国德国网话120、110。
第三是“伸”,切莫手拉手施救,因为落水者力大无比,稍有不留神就会被落水者拉下水,造成连环溺水的悲剧。要确认地面是否坚硬,用竹竿、树枝等间接物从左边或右边横扫给溺水者,切莫正面伸过去,防止刺伤溺水者,站位要侧身并降低重心,不要选择正面,这样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把杆子丢掉,以防被拉下水。如果溺水者的脚被水草缠住,可以利用间接物如水瓶伸给溺水者,如果拉不动可以马上放掉,保证施救者安全。如果溺水者靠近岸边并出现昏迷,递给他任何东西都没有反应,施救者可以抓溺水者的反关节,以防在抓的过程中溺水者突然惊醒、双手乱抓。
第四是“抛”,向溺水者抛救生设备如救生绳、救生圈、木板、矿泉水瓶、水桶等。比如用一个袋子装5个矿泉水瓶,原理类似救生气囊,其中一个水瓶装点水,可以增加抛救的准确性;把水桶倒扣抛给溺水者,也可以实现漂浮效果。
第五是用衣物救人,溺水者可以往衣服里拍打水花,让衣服变成充气囊一样,这仅适用于透气性不高的长袖衣服,如运动衣裤。或者把长裤的2个裤腿打结,让溺水者套在颈上,用力往裤头里打水,长衣长裤打满气可以漂浮一两分钟,为救援争取更多时间。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统筹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
采写南都记者 陈养凯
实习生杨丽云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