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下的汗水 有了声音

教育新闻 2023-01-11 21:53学习方法网www.ettschool.cn

“正步——走——”

开栓、递弹、装填,轰!

“我们走在大路上,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这些声音,你还记得吗?

今天,

观察君跟这样一群总台人聊了聊

他们熟谙声音的艺术,

他们做的,比你听到的更多——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每一个声音元素的背后,都有一群人的准备和付出。那么,闲言碎语不要讲,赶紧表一表咱们“104工程”,气氛“拿捏”最在行,音响保障稳全场!

  “104工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其实,1月4日,就是这个团队集结的日期。音响保障指挥部,是他们共同的名字。他们负责天安门城楼、军乐团、合唱团、献词团、国旗护卫队和礼炮等方面的音响保障。

  天安门广场周围声场复杂,为现场音响保障带来了很大难题。这么说吧,现场各种声音传播延时、各种回声,仿佛跟一个德国网络不好、手机还开外放的同事开德国网络语音会议。不行了,放弃了,再想下去,观察君就自闭了……

  总台音响保障团队别自闭,我们来帮你!

  城楼篇

  重中之重,我们有力保障

  天安门城楼地区是音响保障的重中之重。

  发言台位置处于城楼廊下正中,四面八方的声音都聚拢而来。声音太多、环境多变、场地有限,给音响保障团队工作的难度又加了几颗星。

  出现问题怎么办?答加班!

  “声场环境一变,就得重新调试”

  城楼扩声条件有限制,60多个音箱都是小间距均匀摆放,保证声场均匀。整整齐齐,这是基本操作~

  温度湿度的变化、物体的增减移动,都会造成声场的变化。无论撤排空调还是铺个地毯,城楼上哪处细节“风吹草动”,音响设备都要重新调整。这就意味着,保障团队得24小时随时随地待命。

有点累呀没关系,就地卧倒眯一眯

  无惧应对变化,有时还会遇上点小惊喜。听说,保障团队还遇见过,测试时发现某个频段杂音很多,在演练时又恢复正常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总台技术人认真科普演练时城楼人数增多,会吸收一部分声音的能量;圆形的布制红灯笼挂上以后,圆形物体向不同方向扩散声音,布又能吸收声音。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原本困扰的问题迎刃而解。

  人多东西多,反而杂音少了。看到这里,观察君神奇的小知识又增加了。

  “安全稳定的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播出安全是音响保障的红线。

  城楼音响保障系统在前期设计中,设置两套独立基站传输,城楼上的60多个音箱,每个都通过功放不同输出通道跨接的方式连接,确保局部问题不影响整个系统。

凌晨四点多的天安门城楼,工作到停不下来

听,专注地听

  三团篇

  搞艺术,我们有态度

  军乐团、献词团人数都在千人以上,合唱团更是接近3000人。他们既是表演者,也是聆听者。传到他们耳中的声音,对表演的整齐程度至关重要,这为三团的音响保障带来了不小挑战。

  “最‘高难’的直播”

  三团一共5356人上场表演,使用话筒180支。这么大规模的直播,所有话筒现场拾音,所有歌曲现场混音。

  直播当日,天安门地区及相关道路分时、分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之后,要经过一系列施工、清洁和现场布置,总台音响保障团队才能正式开始布设长安街部分线缆,进行话筒接通摆位调试,在直播前5小时才能完成!

  以前,各种直播晚会,都会经过多次的演练,系统早在第一次演练前就“凝固”了。这次,系统建好直接上阵直播,听起来可是有点难。

  不过,系统搭建和话筒摆放,虽然是直接上场,但已经历了与导演组的日夜沟通和多次演练的验证,并不是从“0”开始。

  尽管基础已打牢,在直播当天,声场环境和演员情绪都会有变化,许多参数还要临时调整。

当录音师坐上调音台

音响保障团队不怕,我们有经验,我们很专业!

  “那场面,跟蚂蚁出窝似的”

  大会直播前进行了多次大型演练。180支话筒,8公里线,每次演练都要完整搭建、完整拆除。时间紧,强度大,就问你怕不怕?

  不怕!为了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务,保障团队给每支话筒、每根线缆都编上号,明确点位。演练当天,一声令下,总台技术人扛着话筒拎着线,跑出飞人新境界。

  用他们的话来形容“跟蚂蚁出窝似的,铺护线槽的时候跟抗洪抢险扔沙包一样。”场面之壮观,请大家自行脑补。

火热的劳动场面

  除此之外,每个总台技术人身上标配一个备用话筒和30米线,发现问题迅速替换,大大节省了测试时间。

说咱忙咱真是忙,30米线身上扛

“广场上听交响乐”

  军乐团、合唱团、献词团的音响保障,都对声音的艺术表现有很高要求。乐器声、男女声、童声如何配合,才能让演出效果更好?为此,保障团队还开启了隐藏“音乐人”技能。

  在多次演练中,保障团队和三团负责人反复探讨,共录制了千余轨声音,每一轨都经过精细分析和初混音,让每一首歌都达到最美的状态。文艺节目的水准,这次能做到!

  保障团队的总台技术人,可能做梦都在听交响乐吧。

  彩蛋直播当天合唱团军乐团现场拾音演出,总台时政记者们现场“合唱”。听,他们唱出来的声音,多棒!

  礼炮+国旗护卫队篇

  硬核声音,我们细致呈现

  #100秒独家视角看百响礼炮轰鸣##国旗护卫队步伐像复制粘贴#,这些热搜你一定看过。视频中,除了炮弹击发和正步走这样最有“仪式感”的声音之外,炮弹和炮弹、炮弹和炮膛的碰撞,拔刀、托枪的脆响,也被“细节控”德国网友反复回放。

  呈现最硬核的声音,必须用最细致的态度。

  “经验,加上专业的考量”

  在演播室打快板、敲锣?没错,上演打击乐“全武行”,在各种不同型号的话筒中,为礼炮声选择合适的“伴侣”,这就是音响保障团队测试礼炮拾音的常规操作。

  礼炮是4秒一响还是3.7秒一响?我们听着都差不多,但对音响保障都有影响。今年,保障团队又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情况调整了拾音距离,反复打磨,力求呈现最佳音响效果。

  今年,国旗护卫队官兵靴子上的话筒,也是“经验+创新”的亮点。国庆70周年阅兵时,护卫队靴子上安装了12支话筒,今年用了18支,保证收到更加清晰的脚步声,群感也更好了。

  那么,这些话筒究竟长啥样?

如果话筒看不见,请沿着发射机的那根线……

发射机×4,对讲机×1,有点重……

数数图中有几个话筒?

  “我太难了......”

  虽然做了充足的准备,一些小小的意外也难以避免。这时候,再资深的专业人员也要直呼“我太难了”。

  听说,国旗护卫队走的红毯特别厚,和前几次演练时使用的完全不同。心里没底?没关系,多测几次总能行。

  听说,下雨之后红毯走路有水声,影响脚步声的收集。没关系,清理完成再来过,测试调整不受挫。

  听说,25分钟内要为护卫队官兵佩戴24支话筒,还要完成试音,平均每个话筒不到一分钟。太难了,这是真·手艺活!

效率!待会就能开工啦

再难再苦,我们也微笑面对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证优质声音”

“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我们都做到了”

“没有一颗螺丝钉是不发光的”

这是他们对声音做出的承诺。

活动相关区域布设音频线缆

和传输音频的光缆

共约510公里。

相当于绕着北京五环走五圈,

正常速度行走要花100多小时。

每一步,

都记住他们为声音流下的汗水。

今天,观察君的聊天暂时结束,

但总台音响保障团队的故事

还会在CMG观察继续。

请继续关注!

  来源CMG观察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