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光绪皇帝血泪童年:在后宫惨遭太监虐待!

传统文化 2022-07-11 11:17传统文化www.ettschool.cn

  清代皇帝血泪童年慈安一生未曾生育,对养育小孩的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育有一子,但那是二十年前的事儿了,现在的她操持帝国政务,一天到晚忙得昏天黑地,哪里顾得上抚养小光绪。

  ,要说慈禧对撒手不管也不是事实。这不,登基大典刚过了没几天,慈禧就下令将光绪的乳母撵走。确实,光绪四岁多了,该断奶了,成天缠着奶妈怎么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呢?

  光绪帝自小在奶妈的怀抱中成长,感情非同寻常,进宫之后简直就是相依为命,奶妈走了,光绪成天哭喊着要她,但没有人理会他。

  饮食起居,委之

  生母不进宫,两位养母不管,乳母又被撵出了紫禁城,谁来养育小光绪呢?别担心,召来了自己的亲、首领太监李莲英,命令李莲英安排光绪皇帝的生活。

  李莲英面有难色,他知道这项工作风险极大,小光绪年纪太小,身体又弱,三天两头闹病,不是感冒就是腹泻,万一在自己手里有个,他就得祸灭九族。所以,他委婉地表达了拒绝的意思——他解释说,他以及他领导下的这些太监都是爷们儿,从来没带过孩子,实难胜任这一差事。慈禧眼珠子一瞪,恶狠狠地说了句别!李莲英立即气馁,灰溜溜地抱着小光绪下去了。

  李莲英一筹莫展,他找来亲信太监商议,亲信建议他将这一工作“转包”。转给谁呢?大家建议交给范长禄,因为范长禄大小也是个总管,在太监中有些地位,更重要的是范长禄“婆子气”很重,一看就像个娘们儿,肯定能胜任哄小孩的工作。

  李莲英找来范长禄,连哄带劝,再加上威逼利诱,但范长禄死活不接这个差事,惊动了慈禧太后。根据太监回忆,范长禄流着眼泪对慈禧说“奴才之万岁爷,春秋太幼稚,奴才不能胜任。”说完连连叩头并请求召回奶妈。

  慈禧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奶妈来自民间,出身低贱,不能不把她撵走,你当差这么多年,一贯谨慎,更重要的是看你像个娘们儿,还是你来哄万岁爷吧,多加谨慎就行了,不要有太多的顾虑。范长禄还是第一次见慈禧太后有这样好的态度,,只好把这个差事应承下来了。

  此时的光绪皇帝年仅四岁,从此,他失去了父爱和母爱,由太监照应他的起居饮食,一天到晚太监不离左右。今天看来,这样一个环境对于小男孩儿的身心成长是不利的。

  长期变态的生活扭曲了太监的人性,太监中心理阴暗的人不少,而且,太监们迫于生计,为皇家执役,付出了断子绝孙的代价,每个人都有一本“血泪账”。他们对皇家的情感是复杂的,这回小光绪落到了他们手中,他们会拿出来怎样的“孝心”来报答这位小主子呢?

  比如吃饭,皇帝每顿饭有上百样菜肴,摆满三张餐桌。按例,皇帝就座后,太监将一盘盘菜肴依次端到皇帝眼前,由皇帝选择。据宫中的太监后来追忆,小光绪进餐的时候,太监把小光绪抱上椅子,然后就不管了。光绪还没有桌子高,一旦就座自然下不来,太监又不把每张餐桌上的菜肴依次端来,光绪只好吃眼前的几样,顿顿如此,时间一长哪有胃口?

  后来御膳房得知皇帝只吃眼前的几样菜肴,十分高兴,他们也想出了个取巧的办法除了皇帝眼前的几样菜以外,其他菜肴这顿撤下来下顿照上不误。所以,每顿饭的上百样菜肴基本是“臭腐”不可闻的“原馔”,而且,眼前的几样菜也“大率久熟干冷不能可口”。小光绪在入宫前曾得过一场痢疾,病得很重,几乎丢了小命,后来用针灸的方法才治好,但身体十分虚弱,饮食起居须格外注意。现在他在宫中无人过问,饥一顿,饱一顿,时间一长,得了营养不良、胃口不好、时常呕吐的毛病。小光绪嚷着胃疼,但没有人搭理他。

  范长禄侍候小光绪一段儿时间之后,终于推卸了这个差事,从此,光绪身边的太监就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太监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除了自己的利益,一点儿也不考虑小光绪的生长发育。四五岁的小男孩正是好动的年龄,但光绪被太监们限制得死死的,不能跑,不能跳,不能大喊大叫;有的太监怕光绪消化不良,顿顿饭不让他吃饱,把他饿得直哭;有的太监怕光绪受风着凉,即使已经到了脱棉袄的季节,也依然让他穿着一身裘皮,热得他烦躁不已,;有时光绪身体不舒服,太监却只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诊断”,就是不去找御医。这些情节要不是后来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在自己的日记中亲笔所记,谁会相信这是大清国第九位君主的幼年遭遇!

  慈禧淫威,光绪胆寒

  光绪帝的苦难境遇更来自养母慈禧太后的淫威。根据慈禧的要求,光绪帝要管慈禧叫“亲爸爸”。他进宫不久就成了慈禧垂帘听政的道具。

  垂帘听政的地点在养心殿。小光绪坐在皇帝宝座上,他的面前跪着臣子,他的身后垂着一面半透明的黄色纱帘。两宫皇太后坐在帘后,隔着帘子跟臣子一问一答,商议军国大事,跟小光绪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但他又必须端坐在宝座上不动,就像今天舞台上演双簧似的。

  这对小光绪来说。这个宝座又高又大,不适合孩子坐。小光绪坐到上面两只脚还挨不着地,左右也够不着扶手,摇摇晃晃,十分危险。如果盘腿坐在宝座上又显得不庄重,皇帝要有皇帝的派头。

  刚进宫的时候小光绪年仅四岁,正是好动的年龄,根本就坐不住,更何况两宫太后跟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小光绪一点儿也听不懂,所以,一开始不是跳下宝座,就是在宝座上翻跟头,有一次还在宝座上睡着了。其实,拿今天的眼光来看,皇太后如果跟光绪坐到一起,或者抱着光绪召见大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在中国古代,“朝会”是国家典礼的一种,皇帝不分大小,都是一国之君,慈禧权势再大,毕竟是太后,她没有资格坐皇帝的宝座,更何况两位太后挤在一个宝座上抱着孩子处理国政更是,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慈禧太后为了培养出一位合格的君主,对光绪要求极为严格。光绪不能稳坐宝座,慈禧轻者呵斥,重者责罚。慈禧责罚光绪的办法有二一是罚跪,二是不让吃饭。小光绪三天两头受到“亲爸爸”的处罚,平日里也看不到慈禧的好脸色,时间一长,小光绪被慈禧吓破了胆。据梁的《戊戌政变记》记载“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胆为之破。”这类记载很多,,慈禧的阴影从此笼罩了光绪皇帝的一生。

  开蒙读书,心酸童年

  光绪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公历是1876年3月16日,六岁的光绪帝正式入书房读书。这天一早,在养心殿东暖阁,奕亲自出面,迎来了小光绪的师傅--内阁学士翁同龢。此时的翁同龢已经四十七岁了,他是江苏常熟人,是朝大学士翁心存的儿子,而翁心存恰恰是恭亲王奕的老师。父子两代服务皇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为难得的是翁同龢在咸丰六年状元及第,学问人品非同一般。此前,翁同龢就参与过皇帝的教学工作,教学能力十分突出。

  小光绪在太监的簇拥下走进了东暖阁。翁同龢抬眼一看,只见小光绪面色苍白,神情萎靡,目光呆滞,尤其是身材比同龄的孩子矮一大截,一看就是发育不良的状态,不禁一阵心酸。

  经过一番的谦让,敲定了师徒见面的礼节。光绪皇帝向翁同龢作揖致敬,叫了声“师傅”。翁同龢下跪还礼。然后奕等人离开养心殿,翁同龢跟光绪帝分头落座,授课开始。

  翁同龢提笔写下了四个楷体大字--天下太平,然后教小光绪认字。小光绪感到十分新奇,一遍一遍地朗诵着。认字结束,翁同龢拿出《帝鉴图说》--这是一本编撰的图文并茂的帝王教科书,翻开第一课是《任贤图治》。小光绪看到古代帝王骑着大马的图画,兴奋得拍手直喊。翁同龢赶紧又讲书房的规矩,小光绪似懂非懂地连连点头。

  天气暖和了,上课的地点改在毓庆宫,小光绪的学习兴趣也逐渐淡漠了。

  中国历史上有一种王朝盛衰的周期性现象,一个王朝经过几十年上,就要走向衰落、灭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帝王的素养一代不如一代。开国帝王都是“竞争上岗”,竞争的胜利者登上权力的巅峰,失败者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开国帝王都是雄才大略。但后代的帝王长在深宫,由太监、宫女抚养成人,连人格都不健全,何谈治国平天下呢?加上一个王朝统治时间一长,各种问题,君主又无力应对,各种因素一叠加,的结果就是。

  任何一个王朝的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的政权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并为此绞尽脑汁。清王朝特别注重皇子的教育,其严苛程度是史无前例的。皇子每天四五点钟进书房温习功课,六七点钟师傅来到,开始上课,下午学满语、骑射,直到日落方才结束。这种严苛的教育培育了一代代安邦定国的接班人。

  ,由于光绪已经是皇帝了,所以,对他的教育比对皇子教育的强度要低一些,但远远比今天小学生的负担要重得多。比如,一年到头除了两宫皇太后的生日、小光绪的生日、、等各放假一天,再就是新年放假五天,根本没有寒假、暑假的概念。小光绪每天要向两宫皇太后问安,陪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其他时间都要在书房度过,学习内容除了儒家经典、汉语诗文以外,还有满语、骑术等,而且,光绪毕竟已经是万乘之尊的一国之君了,他学习的积极性不可能像皇子那样高。

  小光绪学习兴趣不高,加上他体质单薄,难以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尤其不同以往的是,皇子教育毕竟人数较多,大家一起学习,有个竞争的氛围,现在教室里面一个师傅、一个学生,还有一群太监立在一边瞪眼看着,跟审问犯人类似,时间一长,光绪的学习积极性就更低落了。按说可以给小光绪找一些皇族子弟“伴读”,但近支皇族里没有年龄合适的伴读人选,翁同龢只能硬着头皮教下去。

  其实,翁同龢对此早有预见,此前担任同治皇帝的培育工作,他就伤透了脑筋。当年同治皇帝厌学,居然能把师傅李鸿藻气哭,这也是翁同龢亲眼所见。所以,当他得知被任命为皇帝师傅的时候,最初曾一再推辞,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立场坚定,一定要他挑起这副千钧重担,而且,慈禧表态,作为家长肯定全力配合师傅的教育。翁同龢无法推辞,就接手了这一工作。

  清晨,翁同龢来到书房,要求小光绪背诵前一天学过的课文。小光绪背了几句,就张口结舌,背不下去了。翁同龢阴沉着脸,下令罚背二十遍。但小光绪不服处罚,瞪眼不背。要是在民间的私塾,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轻者一顿责骂,重者一顿痛打,但面对天子门生,翁同龢一不能骂,二不能打,他气鼓鼓地踌躇了一会儿,壮起胆子,委婉地批评了小光绪几句。谁想到小光绪不仅不接受批评,反而放声大哭,于是,翁同龢跟太监手忙脚乱地好言相劝,好一会才止住了哭声。

  后来,翁同龢调整了办法,再遇到这种情况,就“”,放下书本,不讲课了,光拿眼睛瞪着小光绪。师徒对视,谁也不说话,翁同龢的用意是以此向天子门生施加压力。这种“对视”一般历时十五分钟。十五分钟过去了,翁同龢的目光和缓了,没想到他刚要开口讲课,却发现小光绪依然在“怒目而视”,翁同龢慌了手脚。

  翁同龢想起慈禧的承诺,于是,换了个办法。据谢俊美的《翁同龢传》记载,他自己动手,装订了一个“内省录”。次日上课,开讲之前,翁同龢拿出空白的“内省录”置于案头,并告诉小光绪如果犯了错误,将把错误登记到这本“内省录”上,然后呈给两宫皇太后--拿今天的话说,就是通知家长。

  翁同龢话音刚落,小光绪就浑身颤抖,五官抽搐。翁同龢目瞪口呆。突然,小光绪把桌子一掀,放声大哭,然后起身向门口跑去。这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一串儿惊雷从天而降,小光绪赶紧从门口折回,钻到桌子底下瑟瑟发抖……

  后来翁同龢听太监说,慈禧平日里对光绪不大过问,但一旦管教起来就疾言厉色,不是罚跪就是不让吃饭。一次光绪被罚挨饿,他流着眼泪回到寝宫,饿得难以忍耐,居然溜到太监的住处翻找食物,找到食物后撒腿就跑。太监连忙追赶,待捉住小光绪的时候,馍馍已经被吞咽了一半儿。太监禀报慈禧,慈禧气得不得了,把光绪骂了个,然后罚他跪一个时辰。小光绪两眼垂泪,浑身发抖,跪都跪不成个样子,趴在地上直哆嗦。

  听到这里,翁同龢十分意外,也后悔不迭,他为不了解自己的学生而感到愧疚,看来教育光绪帝必须另谋善法。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