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枝山的故事:祝枝山写联骂财主的故事简介
祝枝山是谁?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在祝允明出生前,外祖父徐有贞迎英宗复辟有功,受宠爱,遭到在复辟中一同立功的曹吉祥、石亨等人嫉妒,几次被诬下狱,后来英宗特诏让他回家。回家后闭门谢客,直到曹、石相继败死才开始买田筑屋,准备安度晚年,这时祝允明已经两三岁了,跟随外祖父徐有贞学习。徐有贞在乡里德高望重,苏州府学碑刻立石往往请他撰并书,也经常有人请他作墓志铭。因此祝允明除了外祖父外,接触到了不少人,时时受到熏陶。
祝允明五岁,祖父祝颢辞职回乡,祖父虽然年逾六十,但精神很好,他善会谈,旁征博引,又常会开开玩笑,当时人都很愿意和他交游。祖父风趣洒脱的性格和生动的言谈给祝允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祝允明先天禀赋很好,又有两位大儒的教导,所以很早就显露出他的才华。他五岁时就能作一尺见方的大字,读书一目数行,九岁时已经能作诗,被称为“神童”。
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十三岁时,外祖父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这一年吴门出了一位状元吴宽,两年后祝允明的老师王鏊廷试又得第三,吴门文人名声日大。祝允明青年时期发奋苦学,为的是和他的长辈一样求取功名,这是文人的唯一出路。苏州府学树立着他外祖父撰并书的《儒学兴修记》和撰写的《科第题名之记》,这对于祝允明来说就是压力和要求。
祝枝山画像
眼看自己熟悉的师长一个个金榜题名,他也必须努力,除了读书外还要练好楷书,祝允明严格地按照前辈的教导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祝允明往往把读书和写字结合起来学习。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书法三大家”(另两人为和王宠)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
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祝允明青年时期的诗文书法已经闻名乡里,大家都知道他的才华,因此当时任中书舍人的祯把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他。后生一子,名续,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广西左布政使,祝允明在书法上的进步得到了岳父的指导。
李应祯精于书法,对各体都有研究,他提倡创新,在实践上自成一格。他又是文徵明的书法老师,因此对吴门书派的形成影响很大。祝允明在苦读期间结交了很多良师益友。他拜比他长十岁的王鏊为师,又与年纪相仿的都穆、杨循吉为友,更与比他年轻的唐寅和张灵交往。经常一起作诗唱和、切磋书画,感情深厚,中年不得志,怀才戏人生,祝允明三十以后才华已经相当出众。
祝允明三十三岁那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主考官王鏊对他的文章很赞赏。凭着自己的才学,祝允明很自,认为进京考试,录取高第易如反掌。谁知以后七试礼部都没有成功,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仕途的失意和打击对于祝允明的后半生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他的心境、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祝允明中年是在这样一个转变中度过的,他中年的前半期,孜孜不倦于科举考试,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儒家观念。
而后,一次次的失利,使他越来越心灰意冷,渐渐地转向了老庄的消极出世,开始游戏人生。他的心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上表露外,只能在诗文、书法中抒发。他的书法也渐渐转向行草书,五十岁以后在草书上的发展和成功与这样的心境是分不开的。他在三十七岁时,二十七岁的唐寅与邻居张灵一起常常纵酒游玩,不好好读书。祝允明知道后特地去规劝,此后唐寅又一心一意地读书了,他还把张灵收为自己的学生,在著文作诗或作书时,让张灵在旁边侍笔砚,因此张灵也进步很快。
在那段时间里,苏州人称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为“吴门四才子”,他们都规规矩矩读书求功名。五十岁以后的祝允明,心情极度矛盾。年逾五十仍未被录用使他焦躁不安、异常痛苦,常常借酒消愁。在他五十三岁那年,痛苦、焦躁、烦闷的心情几乎到了极点,五十五岁那年谒选,总算得了一官半职,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第二年走马上任。
祝枝山书法
五十七岁那年冬天,因拙于催科秋税曾被停给俸米,祝允明身在兴宁做官,虽然政绩不错,但时间一长便生了归乡之心。原因主要是在官场上看不惯积弊,作为一个有学养的文人,虽然希望能得到重用,但他的良心却使他不能融入官场,这是一对矛盾。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岁的祝允明调往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因此后人称他为“祝京兆”。他面对官场的腐败,不堪忍受,终于下决心托病辞职,回故里苏州度残年。
祝允明六十四岁,在外祖父旧宅中筑了怀星堂安身,这一年,他的好友唐寅,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在受尽世态炎凉后去世了,年仅五十四岁。祝允明异常悲痛,含泪为他作了墓志铭,写下了《哭子畏二首》,后来又作了《再挽子畏》,字里行间流露出悲叹和同病相怜的情感。又过一年,他的老师王鏊也去世了,终年七十六岁,祝允明作了《祭王文恪公文》,他为自己没有做到如老师期望的那样而感到惭愧。两位师友的去世在他的晚年又抹了一道阴影。
他曾在病中,缅怀知友,不论少长、隐显、存没,各作一诗,计十八人,给王宠作了两首,因此留下《怀知诗》十九首,惨淡的人生使他在衰年更加放荡不羁,直率真切地表达自我,因此多作狂草巨制。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27年初),祝允明病逝,终年六十七岁。这位书法领袖在贫病中告别了人世,他以自己的实践使吴门书派在崛起中达到了全盛,并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义书风,成为明代中期书坛的主将,对明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祝允明一生留下了很多诗文杂稿。《明史》本传称“著诗文集六十卷,其他杂著百余卷”。而以《祝氏集略》三十卷,《怀星堂集》三十卷为最有名,这是他除书法作品外的又一笔文化遗产。
祝枝山写联骂财主的故事
祝枝山是明代书画家,有一年除夕,一个姓钱的财主请祝枝山写春联,祝枝山想这个钱财主平日搜刮乡里,欺压百姓,今日既然找上门来何不借机奚落他一番?于是,吩咐书童在钱财主的大门两旁贴好纸张,挥笔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过往的人们看到这副对联,都这样念道: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钱财主听了气急败坏,知道是祝枝山故意辱骂他,于是到县衙告状,说祝枝山用对联辱骂良民,要求老爷为他作主处置。另外,钱财主还暗中给县老爷送了些金银财物。当下,县令便派人传来祝枝山,质问道:“祝先生,你为何用对联辱骂钱老板?”祝枝山笑着回答说:“大人差矣!我是读书人,无权无势,岂敢用对联骂人?学生写的全是吉庆之词嘛!”于是,拿出对联当场念给众人听: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县令和财主听后,目瞪口呆,无言对答,好半天,县老爷才如梦初醒,呵斥钱财主道,“只怪你才疏学浅,把如此绝妙吉庆之词当成辱骂之言,还不快给祝先生赔罪?”钱财主无奈,只好连连道歉。祝枝山哈哈大笑,告别县令,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