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入曹营的故事 徐庶弃刘投曹是被诸葛亮的?
“走马荐诸葛”是《》是一段很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徐庶帮助击败曹军后,打听到徐庶是刘备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为挫败刘备,曹操用计把徐庶的母亲骗到许都,并冒用徐母的名义给徐庶写要徐庶来许都。刘备不愿徐庶走,但又不忍曹操拿徐母要挟徐庶,只好同意徐庶离开。刘备送别徐庶时,一片树林挡住了刘备的视线,刘备为了多看徐庶一眼,命人去砍树林。这时,徐庶又骑着马回来了,向刘备推荐了,说诸葛亮同样具备帮助刘备创建霸业的能力,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故事。并且,徐庶临走时向刘备表示,鉴于曹刘两家的敌对关系,自己终生不向曹操提供任何有价值的计策,“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便由此而来。徐母见到徐庶后,知道曹操用计把儿子骗来。徐母为了让徐庶彻底与曹操决裂,自尽身亡。
罗贯中用如椽巨笔,在一个故事中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是徐庶,能够让曹操不惜采取绑票手段进行要挟的人,肯定不是等闲之辈。并且,徐庶为母至孝,为了母亲的安危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徐庶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徐庶在处理与刘备的关系上,也恰到好处,虽然投奔曹操,但恪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损害自己原来单位和原来领导的事,,还向刘备举荐了自己的替代者——诸葛亮,可谓仁至义尽。
是刘备,自己虽然思贤若渴,一心谋求兴复汉室,在徐庶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时,尊重下属的个人选择,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第三是徐母,为了不拖累儿子干正义的事情,不惜舍生取义。
感动之余,我们不禁要问,事实真的如此吗?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徐庶和徐母与演义中的光辉形象有着较大的出入。
《·蜀书·诸葛亮传》中是这样记载徐庶的投曹过程的曹操击败刘备,抓了徐庶的母亲。徐庶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想和您共图之业,但现在由于与母亲失散,我方寸已乱,没心思干别的事了,我这就和您告辞。徐庶说完就去见曹操了。
徐庶进了曹营也没有消极怠工,至少做了很多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官至御史中丞。也没有徐母上吊自尽的事了。
那么就是因为曹操抓到了徐庶的母亲,徐庶就改换门庭,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吗?
显然不是。,曹操并不是像演义所说的那样,是为了达到挟徐庶的目的才抓捕徐母的。曹操得到徐母完全是在乱军之中的一次偶然行为而已。新野不过弹丸之地,且无险可守,曹操要消灭刘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根本犯不着抓徐母,诳徐庶,通过摧毁刘备智囊的办法来打垮刘备。,当时为了争夺天下,大家都在四处网罗人才,曹操不会因为乱杀刘备手下一个工作人员的母亲,而失去人心。相反,曹操更应该优待徐母,以便获取更多敬贤爱才的名声。当年曹操击败,杀了后,将陈宫的母亲养老送终,后来又挑选人家,嫁出了陈宫的女儿。
,我们说徐庶母亲被曹军所获并不是徐庶投奔曹操的真实原因。如果仅仅因为母亲被抓而被迫来到曹营,那么徐庶在以后的工作中的积极性是很难被调动起来的,所以也不会官至御史中丞。
从徐庶当时的情况,结合徐庶投曹后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徐庶投奔曹操与徐母被抓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关系。徐庶投曹的真正原因是徐庶自己不想在刘氏集团干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徐庶动了跳槽的想法了呢?史书上没说,根据刘备集团的行为特点、内部风气和以后一些情况的分析,我认为,刘备对徐庶的不信任和诸葛亮的排挤,促成了徐庶的弃刘投曹行为。
《三国志》上记载,并不是徐庶投曹后,诸葛亮才辅佐的刘备,而是一开始徐庶就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是说刘备当年驻扎新野的时候,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徐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亮是条卧龙,您愿意见见他吗?
这样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并且徐庶和诸葛亮二人曾经在刘备手下工作过一段时间。
前面说过,刘备喜欢在参谋班子中任用两个军师,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诸葛亮权利欲极强,为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目的,在以后的时间里,曾经先后害死了刘封、彭羕,逼走了孟达,流放了廖立,罢黜了,刘氏集团中稍有些本领的人几乎全部被他清洗。据说朱德元帅读完《三国志》后,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不能容人”。
徐庶当年可能是因为仰慕刘皇叔的英名,毅然投到帐下,就像徐庶自己说的那样,准备“欲共图王霸之业”,而且保举了诸葛亮为刘备效力。
但刘备为了牢牢控制经理班子,采取所谓的“双军师制”,诸葛亮后来居上,与徐庶平起平坐,让徐庶如梗在喉。并且,从诸葛亮后的一贯行为特点看,他为了能够独揽大权,免不了在刘备面前抬高自己,贬低徐庶,使徐庶心灰意冷,萌生去意。母亲为曹操所获,更坚定了徐庶北上的信念,所以徐庶弃刘投曹。
那么为什么《魏略》和《汉晋春秋》中都记载了徐庶与诸葛亮友善的记载呢?原因很简单,诸葛亮是徐庶举荐给刘备,不明内理的人不知道徐庶与诸葛亮的真实关系。并且,任何一个求职者,一般都不会和自己的新老板说自己是被原单位排挤出来的,不光没面子,也显得自己没本事。所以徐庶只能打掉牙往肚子咽,要么就自己与诸葛亮的关系避而不谈,要么咬牙说我们是铁哥们,落得个两人相善的美谈。
但诸葛亮却并没有徐庶那么厚道。《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一次出陇右北伐,听到徐庶和石广元的官阶后,说了一句话“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诸葛亮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为什么徐庶和石广元得不到重用?主要是因为魏国能人太多了!
如果诸葛亮和徐庶两个人真正关系好的话,诸葛亮一定会说,不是他们俩人没能耐,而是当领导的不用他们。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