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唐宋诸位诗人是如何描述清明时节的?
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 4月5日。
2008年,我国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其实,在唐宋时期,清明就是法定假日,短的话放假四天,长则七天。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习俗。本来,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是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期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早在西周时,人们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齐人篇》曾提及一个齐国人,向妻子吹嘘自己跟有钱有地位的人在一起吃饭,原来却是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几分恶心。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已经开始盛行。
开元二十年颁布敕令,将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与许京兆书》)于是,扫墓成了社会风俗。
那么,唐宋诗人是如何吟《清明》的呢?
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为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形式多样。,杜牧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路上行人欲断魂”,着重写诗人的情感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诗人触景生情,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诗人希望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的景象,真有“又一村”的感觉,前抑后扬,相映成趣。这首诗,整篇都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巧妙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感。
北宋诗人王禹偁的《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北宋诗人王禹偁笔下的清明显得没有花也没有酒的清明节,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像山野荒寺修行的僧人一样,使人觉得冷落萧条。一切对于诗人来说都显得很淡漠,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王禹偁借写清明,写出了过去读书人的贫困生活和苦学精神。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品味着孤独,苦苦地追寻。看似做作而自恋,但这首诗从语言到情绪上的淡泊还是比较到位的。
诗人黄庭坚的《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可以说是清明诗的又一境界和新的高度。
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叹。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形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政治上的坎坷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诗人生动地描绘了万物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与杜牧诗不用典故,没有华丽的词藻,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淳朴的乡村风俗画,两首诗相映成趣,给人以美的享受,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