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镛是谁?三朝为官52年 实为清王朝的掘墓人
清人笔记《名人逸事》有篇文章《之误清》中记载整个,重臣死后谥号为‘文正’的共有七人(实际上是八人,另一人是刘统勋)汤斌、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
清人评价说这七人中汤斌以理学,朱珪以学问,曾国藩以勋业方面的成就得到‘文正’谥号,这几个人没有任何非议。李鸿藻、孙家鼐则是以给当师傅得到的谥号,这是惯例,这两人也没有什么明显过错。杜受田给文宗当师傅,相伴的时间是最长的,赠他这个谥号也是正常的。等到了曹振镛则是挑剔细故,‘鸡蛋里挑骨头’,箝制人心,让天下人不得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造成一个不痛不痒的天下。等到洪杨事件(起义)突发,几乎到了亡国的地步,这都是曹振镛造成的。
这七人唯曹振镛被认为不配享“文正”这个谥号的。且清人直接就说他的罪过是“造成一不痛不痒之天下。……洪杨猝发,几至亡国,罪过极大”。
皇帝执政后每天都要批阅大量的奏章,要是仔细查看,就是整夜不睡觉也看不过来;若是不认真看,又怕遗漏下什么被臣下欺骗。章奏不能遍阅实在烦闷,。在枢府的曹振镛拍了一个的马屁,他说“现在天下太平,大臣们好作危言,指陈朝政的过失,以博得赞誉表扬。若是治他们的罪,则皇上会蒙上拒谏的名声。今后所有奏章,皇上不用遍阅,只要选择其中一些最小的错误用朱笔抹出,谴责奏折臣子,让群臣传阅。那么所有大臣都会被皇上的圣明所震慑,以为皇上,细微不遗,一定不敢肆意擅奏,懈怠从事。”
道光一听,正合其心意。于是照此办理,每每从臣下的奏章中吹毛求疵挑出极小的错误,给予罚俸降革等严厉惩处。此举果然奏效,从此朝臣们“皆矜矜小节,无敢稍纵,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这之后群臣上折子都忐忑不安,把许多精力花在“细枝末节”上,惟恐被皇上抓到一时之错。道光帝终于从繁重的批阅工作中解脱出来。
等到一朝,太平天国起义,大清帝国将要倾覆之际,各级官吏仍“互相隐讳,莫敢上闻。”有人说这是曹振镛“隐蔽之罪”酿成的。曹振镛这方面为当时私人笔记所揭露,毁掉了他“文正”的声名。当曹振镛死后谥“文正”时,就有了“不文不正”的毁誉。
鉴于此,史学家苏同炳说“曹振镛琐鄙无能,养成了道光一朝政治风气之柔糜泄沓,所以他实际上是道光帝的罪人。在他所养成的风气下,官吏以不负责任之圆滑弥缝为做官之能事,不但有用的人才因之而销磨殆尽,国事亦因之而不堪闻问。”
曹振镛(1755—1835年),字俪生,号怿嘉。四十六年(1781)进士,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读学士。经历乾隆、、道光三朝,在嘉庆朝得到重用,任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工部,进入内阁。到了道光朝,任武英殿大学士,成为道光的心腹之臣,曾代理皇帝事务三个月。为官长达52年,官宦岁月之长整个无人能匹敌。
曹振镛于道光十五年病死,道光皇帝十分伤心,亲临吊丧,特下诏。还亲自为他写下这样一段赞语“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
曹振镛历经乾、嘉、道三朝而不倒,在道光年间抵达个人荣誉的顶峰,以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终其身,被道光帝视为“股肱心膂之臣”。《清史稿》称道光帝对曹振镛是“恩眷之隆,时无与比”。道光朝满朝文武中,最得宠、最走红的当数曹振镛。
道光喜欢求全责备,只要八股文做得好,形式不错,皇帝就会“龙颜欢喜”;反之则会“龙颜震怒”。至于文章里有没有治国安邦的“真知灼见”,则。曹振镛揣度帝意,跟道光皇帝很紧,绝不走板。
清人朱克敬《瞑庵二识》披露其自白云“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曹振镛身居要位,他的为官之道,对道光一朝的官场风气影响很大,于是大家都“循默守位,寖成风俗矣”。
曹振镛生逢内忧外患之世,当时腐化的官僚习气早已成形,大气候早就这样了,这并不是曹振镛一人所能造成的,但世人还是认为这都是因他的恶劣影响所导致。历史上任何坏事都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来背黑锅。说奉行明哲保身的曹振镛是大清朝的掘墓人,或许他会喊冤;但历史已选择他来承担骂名,他又怎能逃得了呢?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