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相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苏辙

传统文化 2022-07-10 22:21传统文化www.ettschool.cn

  (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等人历职地方。

  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年),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崇宁年间,当国,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号颍滨遗老。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兄长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历史如何评价苏辙

  张方平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苏轼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刘攽具官某天材颖茂,儒学纯备。敏于事而慎于言,志于道而辅以术。早繇方闻之举,藉甚士林之誉。粤自谏垣,进陟词掖。倜傥正论,沃者非一;润色王猷,灏噩乎吹万。

  陈襄学与文若不逮轼,而静厚过之。

  张耒某平生见人多矣,惟见苏循州不曾忙,范丞相()不曾疑。苏公虽事变纷纭至前,而举止安徐,若素有处置。范公见事,洞达情实,各有部分,未尝疑惑。此皆过人者。

  王辟之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孙觌白公()诗所谓辞达,大抵能道意之所欲言者。苏黄门诗已不逮诸公,北归后效白公体,益不逮,惟四字诗最善。张文潜(张耒)晚年诗不逮前作,意谓亦效白公诗者。公述潘邠老言,文潜晚喜白公诗。信矣,如所料也。

  王称辙之名迹与轼相上下,而心闲神王,学道有得,是以年益加而道益邃,道益邃,则于世事愈泊如也,不有所守而然哉。

  爱《选》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此正是子由慢底句法。

  国初,诸老尝以厚士习为先务,宁收落韵之,不取凿说之贾边;宁收直言之苏辙,不取险怪之刘几。

  脱脱苏辙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王安石初议青苗,辙数语柅之,安石自是不复及此,后非王广廉傅会,则此议息矣。辙寡言鲜欲,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尔也。若是者,轼宜若不及,然至论轼英迈之气,闳肆之文,辙为轼弟,可谓难矣。元祐秉政,力斥章、蔡,不主调停;及议回河、雇役,与文彦博、司马光异同;西边之谋,又与、不合。君子不党,于辙见之。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独其齿爵皆优于兄,意者造物之所赋与,亦有乘除于其间哉!

  王世贞吾尝谓子瞻非浅于经术者,其少之所以不典,则明允之余习。晚之所以不纯,则葱岭之绪言。得是二益,亦不小也。子由稍近理,故文彩不能如父兄,晚益近理故益不如,不失为佳子弟也。

  茅坤苏文定公之文,其镵削之思或不如父,雄杰之气或不如兄;冲和澹泊,遒逸疏宕,大者万言,小者千余言,...西汉以来别调也。

  杨庆远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张鹏翮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钱基博①自宋初柳开、穆修以迄石介、尹洙、苏舜钦、、梅尧臣、王安石、曾巩、苏洵及其子轼、辙兄弟、秦观、张耒、黄庭坚、陈师道,气必疏快而力祛茂兴,与发宋文之机利,而以殊于唐格者也。...其中欧、苏、曾、王,与唐之韩、柳,并称唐宋八大家,为后世言古文者之所宗。然惟欧阳修,碑传议论,兼能并擅。苏氏轼、辙,策论得欧阳之明快,而碑传殊无体要。②今观其文疏于叙事,而善议论,辨明古今治乱得失,出以坦迤,抑扬爽朗,语无含茹,而亦不为钩棘;策论特其所长,碑传则其所短,与轼蹊径略同,而波澜不如;气不如轼之舒,笔不如轼之透。…策论至苏氏父子,原原本本,述往事,思来者,有以见天下之赜,古今之变,而观其会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直与周秦诸子同为一家之言,固不仅文章之工。而观辙之所为,其学兼综兵农儒法,其文出入庄、孟、苏、张,虽不如洵之峭劲廉悍,而颇追轼之条达疏畅,意到笔随,无愧难弟也。…然轼辙之文,有余于汪洋,不足于淡泊;工于用尽,而不善于用有余;可振厉以警发愦愦之意,而未能唱叹以发人悠悠之思。

  朱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