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无善终!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悲壮忠臣

传统文化 2022-07-10 16:30传统文化www.ettschool.cn

导读都说好人有好报,可是这句话往往都会出乎人们的所料,例如,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忠臣之士,他们个个都可以算的上是英雄,可惜的是竟无一人善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悲壮忠臣吧。

  1、关龙逄

  朝从公元前21世纪建国,到了公元前16世纪,一个君王夏。生活奢侈,。他竭尽民力,修筑王宫,又常常强迫人民打仗。夏桀的,百姓十分怨眼。夏桀却不以为然,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的大夫,贤臣关龙逄实在看不下去。据档案馆文献史料记载关龙逄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关龙逄决定以献黄图进谏。

  关龙逄想借此说明形势危急,夏桀应多关心朝政。关龙逄献了黄图,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关龙逄的样子,心里很不耐烦,就说“你还有什么惑众的妖言要说?”关龙逄。夏桀早就对这人絮絮叨叨、净说难听话的关龙逄厌恶极了,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接着喊来兵士把关龙逄囚禁起来,不久就杀了。夏桀杀了关龙逄,更加肆无忌惮。而商民族日益兴盛起来,一举灭了夏朝,夏桀和妹喜一同逃奔到安徽南巢(今安徽巢湖)死于亭山。

网络配图

  2、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29年。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殷商贵族商王之子。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比干已经成了这类人的代名词。

  3、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属今监利县人,县城大车站外有其雕像。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伍子胥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伍子胥一生命运多舛,年轻时背井离乡,后率别国军队攻打自己的国家,鞭尸自己的先王,这种“叛徒”的滋味我想也只有伍子胥自己能够体会。终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辅助吴国,之际,招来的猜忌,本有机会逃跑,伍子胥却仰天长叹“我该逃往何方?我已经老了,落叶归根,楚国已经不会收留我了,吴国也要抛弃我,天下之大,却没有我的容身之处!”。我想伍子胥应该是这十个人中最为可悲和可敬的一位。

  4、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但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

  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将商鞅入此列有些牵强,因为他主要是因他国之事而被杀的,但考虑他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又惨死于秦君之手,故忝之。

  5、晁错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提出有名的《削藩策》。这个《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引起极大震动。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在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起兵叛乱,并向各诸侯王国发出了宣言书,以“清君侧”为名,攻击晁错“侵夺诸侯封地,专以劾治污辱诸侯为事,不以诸侯人君之礼对待骨肉,所以要举兵诛之”等等。同月,胶西王刘印带头杀了朝廷派到王国的官吏;接着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也都先后起兵,共同向西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

网络配图

  袁盎对景帝说“吴楚所发书信,说是晁错擅自抓住诸侯过错,削夺封地,以反为名,要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就罢兵。当今之计,只有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吴楚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不流血而统统罢兵。”景帝沉默了好久,然后说“且看真实情况如何,假如真象你所说的那样,为了对得起天下,我不会爱惜某一个人。”这实际上是同意袁盎的主张,准备以牺牲晁错的性命来乞求吴楚等国退兵了。诛杀晁错完全是一种突然袭击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传达命令,骗晁错说让他上朝议事。晁错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忽然拿出诏书,向晁错宣读,这个为汉家天下操劳的晁错,就这样被腰斩了。忠臣无罪,惨遭杀害,这真是一个悲剧啊!

  6、

  范增是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的主要谋士。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二年(即公元前208年),范增投靠了项羽的叔叔,劝说他立楚王的后裔为,以此号召天下百姓。在项梁阵亡后,他跟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后来封位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公元前206年,范增跟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趁机消灭以绝后患,但没有被采纳。刘邦后来赴,范增几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又让项庄舞剑,想寻机刺杀刘邦,又因为也出来舞剑从中作梗,除掉刘邦的计划落空,刘邦逃脱。

  后来,刘邦被困在荥阳(今中国中部河南荥阳东北),项羽胜利在望时,没想到刘邦用了的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遇事不再和他商议,范增一气之下辞官回乡,但走到半路就病死了。没有了范增的辅佐,项羽终于兵败,自刎于乌江。范增是唯一一个没有死在帝王刀下的人,但项羽从初期叱咤风云,英雄无敌的辉煌,到后来,乌江自刎的结局,这种对比的巨大反差,更让人清楚范增之与项羽的重要性,我们常常为项羽的英雄末路感到,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范增的怀才不遇,的心境。所以与其说范增是病死的,不如说是项羽伤透了“亚父”的心,被活活气死的。

  7、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公元1129年,金兀朮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

  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与此,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派为眼中钉,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但岳飞却仍于绍兴十一年农历夜,被“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8、

  方孝孺(1357-1402),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他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的第一谋士曾跪求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明成祖答应了他。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孝孺执笔,疾书“燕贼”数字,掷笔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

  朱棣,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十族!”朱棣一面将关至狱中,一面搜捕其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孺,孝友从容吟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孝孺亦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最终,朱棣就在九族之上又加一族,连他的学生朋友也而受牵连。这就是亘古未有的“灭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行刑的日期长达7日之久!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网络配图

  9、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十四年,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弃尸街头,家人发配边疆。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中,改谥忠肃。

  10、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西藤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时明军在辽东与后金对峙,日趋被动。崇焕虽身为知县,却以天下为己任,以边才自许。天二年(1622年),入京朝觐,因御史侯恂之请,被破格擢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夺占广宁,大臣廷议守山海关,以防御京师。危急之际,崇焕单骑巡阅山海关内外,还朝备陈关上形势和方略,请兵御守山海关。廷臣称其才,升为佥事,监督关外军。他力主坐镇宁远(今辽宁兴城),守关外以捍关内。

  清太宗避开其防守地区,率军十万取道喜峰口入关。崇焕闻讯自辽东千里驰援,十一月抵达蓟州(今天津蓟县)﹐在后金攻占遵化﹑直抵北京城下的紧急关头,率军入卫京师,与后金兵鏖战于广渠门外,取得京师之捷。帝十二月初将袁逮捕入狱,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悲壮忠臣,可惜的是,历史不能重演,而对于这些忠臣,我们也只能缅怀铭记他们的忠诚壮举了。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