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惨监考官:泄题被杀 半截身蘸血写七“惨”字
天气转暖,高考、中考又将如期而至。考季凶猛,自古如此。在中国,博得前途、获得良好的出路、改变自己乃至家人的命运,考试是唯一的办法。只有考上了,才能走出去,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从古至今,人们都对考试十分重视,而且特别重视它的公平性。
网络配图
在中国,考试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成熟的过程。隋唐之前,比较时兴的是举孝廉,也就是推荐有才华者当官。但它的弊端迅速显现,主要就是举荐者(多为官员和贵族)有很大的徇私空间,可以用举荐的权力来获取利益,从而堵塞底层的上升空间。而国家也无法获得真正的人才。于是,考试就应运而生。无论是谁,都可以参加各级考试,一步步走出来。虽然它依旧有着残酷的一面,但就选拔人才而言,它已经是相对合理、公正的了。道路崎岖,但这毕竟是条道路。
考试考生自己写榜单
科举考试初期,可不是只有八股文,诗词歌赋都考过。《茶香室丛钞》引著作说,在没有灭的时候,是用元曲来进行考试的——出上一个题目,让考生填曲。难怪元朝戏曲如此发达,合着考试选拔的都是编剧编曲。无独有偶,北年间考试,要求考生看着画说出一句唐诗,“得画外趣者登高第”。所以有“宋画元曲,千古无匹”之说。,正史里并无这样的记载,也许只是个别考试的个别行为,但足以说明,古人的考试,并非像我们想象的一样索然无味。
考试内容繁杂,考试方式也不太正规。时候,考试竟然不将试卷上考生的名字糊起来。考上考不上,全由主试官说了算,叫“通榜”,这就为走后门儿大开绿灯。有时候主试官不想看卷子,干脆委托给不相干的人来定榜单,甚至会找考生来写榜单,这也太不严肃了。有一年考试,考官竟公然在考场里说“诸位都是一时英俊啊,可惜了,无人来救。”当时在场五百多考生,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想说什么。有个七十多岁的老考生叫袁枢的,问了一句“您……啥意思?”考官答“没有榜单啊。”合着他懒得看卷子,榜单竟然没写。
袁枢说“要不,我来吧。”主考官闻听大喜,立刻把这个艰巨的任务给了袁枢。袁枢真不含糊,接了纸笔,稀里哗啦一挥而就,写完了,就是状元那名字还空着呢。考官问“那状元是谁啊?”袁枢说“状元啊,非老夫不可。”得,他就这么成了第一了。
作弊和泄题招致最严厉的惩罚
人生总要经历许多大大小小的考试,但如果觉得某个考试可以耍小聪明,那就了。
网络配图
明朝有一种专门的,叫随堂秉笔,就是抄抄写写的记录员。以前招收这个职位,是由司礼监推荐,到了年间,就需要考试了。崇祯十二年夏,司礼监负责人叫李承芳,他手下有个叫顾三聘的,想考随堂秉笔。千不该万不该,顾三聘找到一位鼎,代写了一篇作文,当做考试答题交了上去。结果被人告发,这下子,老上级李承芳也救不了他,只好上报。得知情况的二话没说下了指令顾三聘杖毙,王建鼎发往南海子,一辈子别想在宫里混了。
大名鼎鼎的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也折在作弊上。弘治年间,唐伯虎考取了顺天府的解元,次年和江南著名的富二代、好友徐经(旅行家徐霞客的爷爷)一起进京会试。由于有老师梁储的推荐,唐伯虎到北京后就投奔了考官程敏政。程敏政曾经考到过顺天府第二名,所以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晚辈非常喜爱,还为他的诗集写了序言。有考官提携,又满腹诗书,状元还有跑吗?于是整个舆论都预测唐伯虎将会是本科状元,引起了参考考生的极大不满。考试过后,一道偏题竟然真有两个人答对了,于是大家纷纷猜测,这两个人就是唐伯虎和徐经。这时有人告发程敏政有意泄题,虽无真凭实据,但弘治皇帝还是把此事做成了钦案,由(只有皇帝亲手抓的案子才由锦衣卫出面)将程敏政、唐伯虎和徐经逮捕,严厉审问。半年多之后,因为证据不足,三个人才被释放,程敏政已经身败名裂,出狱三天后就病死,唐伯虎和徐经也因为过于狂傲,被永久剥夺了士子的身份,不得再参加科举考试。这件案子还殃及了无辜,据说答对这道偏题的是,但皇帝为了避嫌,把他从第一降级,点的状元是伦文叙。
,最为大家熟悉、也最惨烈的考试泄题案,就是年间的俞鸿图案了。在闽中督学负责组织考试的俞鸿图,因为家人受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了考题,结果被判腰斩。俞鸿图受刑后蘸着自己的血连写七个“惨”字才断气——这让严苛的雍正下决心,废除了腰斩一刑,俞鸿图也作为一个腰斩受刑者而留在了历史中。
考试万花筒气着皇帝吓着老儒
●唐朝有一位宋岳,怎么考都考不上。他觉得是因为自己这名字不行,岳(繁体为嶽),脑袋上压着一大山,怎么可能出头呢?就想把那“山”字给去了,可那样就变成“狱”了,依旧不咋地。一狠心,两边的“犬”旁都删了,改名叫宋言了,还真别说,中了个解元。为啥啊?说不清楚。反正那届的主考官冯涯被参作弊,宋言后来也从第一被抹到了第六十五名。这位宋言还真有信心,第二年再考,终于中了个第四。
●到了,考试就严多了。科举的时候,皇帝还亲自出题。《东轩笔录》里说,有一次出的题目是“巵言日出赋”。他去看考生们答题,一边看还一边说呢“最近举子们风气比较轻薄,写文章不往深里想,就追求早交卷。现在我出这题,比较深奥,就是为了让考生们好好思考,扭转这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恶劣风气。”结果话音未落,考生钱易交卷了,把宋太宗气得破口大骂,将此人轰了出去。从此以后,皇帝都对科考失去了信心,竟然十年没有举办考试。
要说这事,也不全赖考生,谁让他出这题呢?“巵言”,就是随便说说的意思啊。
●年间有位杨窴(音田),是一心想得状元的。为啥呢?因为他得过解元,会试考了会元,考小赋给皇上看,要是皇上点了状元,那就是了。一个原因,就是他哥哥是枢密使的女婿,有背景啊。
信心满满,参考之后,他求他哥哥找晏殊,想预先看看自己得第几了。
回复让他失望,第四。杨窴气得直拍桌子“不知道哪头驴得了我的状元了。”合着人家比他考得好,就是驴。
网络配图
这头驴叫。本来稳稳拿了状元,谁知道皇帝阅卷的时候,看到其中有一句“其朋”,不高兴了“这话犯忌讳,不可魁天下。”犯啥忌讳了?这话是教育的,皇帝不乐意了。要说杨窴的运气还是真好,第二名、第三名都是官员应试,考多好没职称(宋朝可以先当官后考试,但没有名分),也不能当状元,于是,状元就给了第四名杨窴。他真的连中三元了。
可惜的是,杨窴身体不好,没多久就死了。连中三元不容易,连中三元又没当官,没给政府做贡献,历史上还就他一个,也算留名了。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带头的主帅叫粘罕。这粘罕对中原地区的科举考试还挺好奇,上来就办了场考试。结果,磁州人胡砺得了第一。粘罕先传令不要公布成绩,然后到考场中,召集年老考生集合,说是要给他们免试。一大堆老头儿们争先恐后,都跑粘罕马前跪着。
粘罕拿着马鞭,指点着说“你们这些老奴,你们有才吗?要是有才,年轻时候就考中了。现在你们都老棺材瓤子了,还参加考试,侥幸得官了,肯定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为身后打算,还不可着劲儿贪污啊?对国家有啥好处啊?年轻人也不是好东西,你们这些老头儿中肯定有人收钱,替年轻人代考。呸,老的小的都不是好人。本来打算杀了你们,可你们还没来得及犯罪呢,又想把你们都轰回家去,可你们远道而来也不容易。得了,还是让你们考了一场。你们这些人,以后要老老实实,报效大金,不老实,必杀无赦。”
一番话,把这些读了一辈子书的人训得战战兢兢,磕头如捣蒜。,除了胡砺以外,汉人一个都没上榜。
考场百态
进考场搜身出考场也搜身
清朝的査慎行在著作里说,从皇帝开始,举人在正式场合里要穿青衫,参加大考后落榜了,去了国子监读书,则可以穿回其他衣服。这大概是身份的一种标志吧。不过要在明朝,穿青衣进考场可是有嫌疑的。明朝就有考生用药物在青布上写字,这字迹平时看不见,需要偷看时,弄点水打湿衣服,字迹就显露出来了。据说,这个办法来自古代帝王的青纸诏,哪个皇帝想发出去份密旨,就会写这样的诏书,让人偷偷带出宫去交给大臣看。没想到,后来成了考试的作弊手段。只是这样的药物,到了清朝就失传了,小抄就此打不成了。
古人的考场叫做贡院,北京的贡院,就在现在北京站正对面,国际饭店的后身儿那一带。考试可不是一天能考完的,要一连考上好几天,所以考试不仅要带笔墨纸砚,还要带吃喝用度的东西。于是,进场搜身也就成了必须的。搜完身,考生要进入属于自己的小隔断,除了打水或上厕所,不能出去。有的考生在里面憋屈,加上精神紧张,往往会崩溃,借着打水的功夫,直接就跳井自杀了。
有趣的是,在清朝的科考中,成都考场不仅进场要搜身,考完出场还要搜身。这又是为什么?原来,成都贡院是设立在时蜀汉宫殿的旧址上,据说房子上的瓦片都是三国旧物,每片瓦长宽都有一尺多,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臣造”。本着秀才不走空的原则,很多考生考试之余,就往外带,于是就出现了出场搜身的奇观。到了三十年,朝廷终于下了决心这么搜身太麻烦了,干脆把所有“诸葛瓦”拆掉,尽数送到北京。也不知道这些古老的瓦片,流落到了什么地方。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