惧怕亡国?秦始皇为何修筑万里长城
导读修筑的被人们说成是一个罕见的创举,并且被评为世界第七大奇迹。历来君王都只会修建房屋,秦始皇为什么要修筑万里长城呢?其中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原因。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被古往今来的人们说成是旷世罕见的一大创举,也为今天的中国留下一座世界上的文化遗产,还有幸荣膺世界第七大奇迹。其实,当年秦始皇在动修筑万里长城的时候,原本也并没有想到这么多的后果。
网络配图
据说,始皇32年,当燕人卢生向秦始皇献上“亡秦者胡也”的图谶时,秦始皇觉得自己大展身手消除外部隐患的时机来了。在秦始皇看来,如果不立即北击匈奴大秦帝国很可能会亡于日益壮大的胡人之手。于是,他果断委派能征善战的大将军率领30万向匈奴发起了强悍的攻击,一举收复了河南与榆中等广大地区,次年又收复了高阙,直抵阴山及黄河河套以北地区。匈奴抵御不过蒙恬将军的进攻,甚至还担心会遭到东西两翼的更大袭击,于是干脆逃往大漠北方去了。
中国古代大都把维护领土完整、抵御外部势力入侵看得很重,秦始皇似乎也不例外。此时的北方匈奴之乱虽早已平定,但秦始皇仍然很不放心,为了防患于未然,他不惜血本,征用70万劳工,历时多年,在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这绵延万里的疆土上,大规模修筑长城,以此试图杜绝胡人亡秦之患。这大概就是多少年来历史教科书上的“修长城抵御外患”之类的传统说法。
在中国古代,修城御敌并不是秦始皇首创的,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前后,各诸候为了抵御对方的进攻,就已经开始在自己的领地上修筑高大的城墙,这些城墙也可以被称之为长城。公元前四世纪前后,燕、赵、秦等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也相继修建长城。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修筑长城是古已有之的御敌办法,也并不是什么最新创举,但却被秦始皇发挥到了极致,因而秦始皇修筑长城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因而,悉数秦代以后的中国历朝历代,没有修过长城的朝代竟然寥寥无几。
网络配图
秦始皇的确没有机会看到他倡导修筑的万里长城在“抵御外患”方面发挥怎样的功能和作用,但他却把“修筑长城抵御外患”防御理念流传给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使那些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一代接续一代地把万里长城修筑下去,直到时才嘎然为止,不再继续把万里长城维修扩建下去。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没有修过长城的朝代,不仅没有修筑新的长城,而且也没有维修过老的破败的长城。现在看来,不修长城的做法是高明的。既然长城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所起作用甚微,那么反倒不如不修筑长城。“民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则也。”说得很在理。
秦始皇真的没有康熙聪明,因为秦始皇对于“修筑长城抵御外患”防御理念太和坚信不疑了,以至于把修筑长城当作决定大秦帝国兴衰的一种政治迷信和执政图腾,而大大地忽略了治理国家的其他方面。于是,大秦帝国的悲剧在秦始皇死后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网络配图
秦始皇死后,其子设计害死了长子,夺取了帝位,称为二世皇帝。二世胡亥继位后,暴政比秦始皇,横征暴敛,变本加利,民不聊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推翻了胡亥的残暴统治。
这倒应验了当初燕人卢生向秦始皇献上“亡秦者胡也”的预言。只不过是那“胡”指的不是“胡人”,而是“胡亥”;不是外患,而是内乱。大秦帝国最终破败在秦二世胡亥手中。
长城有今天的壮举,秦始皇功不可没。虽然长城不是由他在位期间建成,他把这种修筑长城,抵御敌人的思想传递了下去,最终在历代君王的努力下,长城变成了壮观的历史遗迹。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