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亡国并非不理朝政,而是太过勤政

传统文化 2022-07-10 09:33传统文化www.ettschool.cn

  (575年-648年)、字时文,后梁帝王之冑,高祖父是南朝,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萧统,祖父,是后梁宣帝,父亲名岿,是后梁明帝。

  萧瑀九岁,他的姐姐(即后来的)嫁给次子为妃,他也跟随姐姐到了长安。因为与杨广经常可以见面,二人感情始终很好,等到萧瑀长大成人,便任命他为内史侍郎。可萧瑀秉性耿直刚烈,经常劝谏隋炀帝,次数一多,炀帝不胜其烦。将他贬为河池(今陕西凤县)太守,并要他立即离京赴任。

网络配图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在太原起兵,萧瑀率领治下士民来归,封为宋国公,成为李渊的心腹近臣。

  萧瑀的妻子是隋文帝的娘家侄女,李渊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李渊与萧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因为这层关系,得称呼萧瑀为姑父。在李世民与夺嫡的时候,萧瑀的站在李世民一边,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仍大见信用。

  萧瑀犯颜敢谏,几次当众令李世民难堪。李世民也不以为意,反而对其不吝赞美,说萧瑀“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之臣也。”还赐诗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也曾经推心置腹地对萧瑀说“卿之守道耿介,古人无以过也。善恶太明,亦有时而失。”可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萧瑀朵听了右耳朵出,仍然我行我素。

网络配图

  有一次, 唐太宗问萧瑀“隋文帝是怎样的一个君主呢? ”萧瑀恭恭敬敬回答“隋文帝十分勤政。他每次上朝理政总是不知疲倦。有时废寝忘食,过了吃午饭的时候还召见官员,午饭就简单吃一点。他的当得很辛苦,也很想把国家治理好。”

  唐太宗听完, 淡淡一笑说“爱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是精明过头了,又对他人要求太过苛刻。什么事情都要事必躬亲,大小政务都必须亲自拍板。 这样一天到晚处理无数的政务, 尽管用心用力,哪能一一合理、事事妥当呢? 那些朝臣见皇上这样,就懒得理会,只是一味逢迎、称颂圣明。即便是炀帝有错,也不去劝谏。所以,才二世而亡啊。”

网络配图

  言毕,李世民叹息道“前车之鉴不远,我这皇帝作的如履薄冰。选择天下贤能之人担任官职,就是要让他们勇于担当,放手去做事情。 有功赏,有罪罚。臣子谁敢不尽心竭力呢?何忧天下不到治?”

  从李世民、萧瑀的谈话就可以知道,隋炀帝并不象人们说的,不理朝政,而是太过勤奋,不懂得抓大放小,必须亲力亲为,犯了的错误。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老板做了员工的活。有这样的老板,企业注定不会做大做强。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