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出身的朱元璋为啥要删繁就简整顿文风?
开国,是贫苦农民出身的草根,小时候就没钱读书。当了和尚以后,才有机会“立志勤学”。有了权力和地位后,在众多儒生的影响下,朱元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学问益进;做了皇帝以后,朱元璋更加喜欢文墨,他认为写文章要“质实”,主张文章应该写的明白清楚,要“通道术,达时务”,说白了,就是文章要删繁就简,适应政治的需要。
据宝训《务实》记载: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正月),朱元璋尚未称帝时,就曾对中书省的官员说“古人祝颂其君,皆寓警戒之意,适观群下所进笺文,颂美之词过多,规戒之言未见,殊非古者君臣相告以诚之道。今后笺文只令文意平实,勿以虚词为美也。”
网络配图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朱元璋对翰林侍读学士詹同说:“古人为文章,或以明道德,或以通当世之务。如《典》、《漠》之言,皆明白易知,无深怪险僻之语。至如《出师表》,亦何尝雕刻为文?而诚意溢出,至今使人诵之,自然忠义感激。近世文士,不究道德之本,不达当世之务,立辞虽艰深而意实浅近,即使过于相如、,何裨实用?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这是朱元璋关于整顿文风的第一道明令。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闰三月,朱元璋审定翰林所撰武臣诰文有“佐朕武功,遂宁天下”之句,提笔改为“辅朕戎行,克奋忠勇”,并对大臣们说“此言大过……自今措词,务在平实,毋事夸张。”朱元璋强调了关于文风要“务在平实”的主张。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九月,朱元璋颁布《文书式》“诏禁四六文词”,从制度上采取了措施,。并谕各部官员“……朕常厌其(指唐宋文风)雕琢,殊异古体,且使事务为浮文所蔽。其自今凡告谕臣下之词,务从简古,以革弊习。尔中书(省)宜播告中外臣民,凡表、笺、奏疏,毋用四六对偶,悉从典雅。”不但发布禁令,而且还颁布了样板以供效仿,这比前期单纯的禁令更进了一步。
网络配图
明初受的影响,文犊主义盛行,案犊繁冗。朱元璋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十二月,颁建言格式。时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书论时务五事,累万徐言。上令中书郎王敏诵而听之,虚文多而实事少,次夕于宫中复令人诵之再三,采其切要可行者四,才五百徐言。因哨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联所以求直言者,欲其切于事情而有益于天下国家,彼浮词者徒乱听耳。”于是,命令中书行其言之善者,且为定式,颁示中外,使言者直陈得失,无事繁文。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又命令廷臣讨论研究,制定了《案犊减繁式》。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又亲自起草颁布了“御制行移减繁体式一册”。这些法令、条例的颁布,对于克服繁文之害,沉重打击文犊主义,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进一步深化文风整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网络配图
朱元璋严禁在公文中冗文浮言,格之以禁令,导之以模式,并且以政府的命令大力推行贯彻,开创了公文的一代新风,使公文更加趋于简明通俗。公文制度的改革和进步,是与朱元璋对公文制度整顿是分不开的。
(包括)的公文制度,是对明代公文制度的全面继承并有所发展。自“中华”之后,虽然传统的公文处理方法在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下,在新文化的冲击下有所变化,明代公文制度其中的一些公文思想、原则、手段,尤其是对公文工作严格、规范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健全公文制度、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加强公文管理,仍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