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的仁孝之心竟差点害死其父姬昌?
在书中笔墨不多,在人们心目中应该是个孝子的形象。
作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比较客观,一方面伯邑考是个忠于孝道的厚重角色,但另一方面,伯邑考的性格中又表现出某种情绪化的强烈色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来,按照父亲的推算,他被囚羑里已经七年,应该平安归来。为此,他在出行前还特意叮嘱儿子不可轻举妄动,只能顺天待时。但伯邑考见七年期满,不见父亲回返,忧心忡忡,决意“自往朝歌,代父赎罪”。散宜生表示反对,因为主公说过“七年之厄已满,灾完难足,自然归国”。但伯邑考坚持要去,理由是父亲被囚羑里,举目无亲,“为人子者,于心何忍?”
伯邑考前往朝歌,完全是出于孝子情感的冲动,而不是理智的衡量。
我们都知道伯邑考不仅没有完成“代父赎罪”的初衷,反遭杀身之祸,而且险些把父亲姬昌也拖入危境。
很显然,这种出于孝道的选择是有欠考虑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伯邑考在小说中不是一个简单的儿子角色,更是一个国家治理者的形象。评价他,不能用机械的“孝”的标准,而应该采用“义”的尺度。
伯邑考无意中抛弃的,正是国家大义。他携带三件国宝,预备博得纣王欢心,好放父王归还。亚相看了叹息道“此宝虽妙,今天子失德,又以游戏之物进贡,正是助为虐,荧惑圣聪,反加朝廷之乱。”
事情的确如此,即使这些宝物真能赎回姬昌,满足了伯邑考的一片孝心,却助长了昏君的淫靡之风。
很难说伯邑考做的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伯邑考情绪化的弱点在妲己的诱惑面前再度显露,结果送了自己的性命。他的死还给姬昌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消解纣王的疑心,父亲不得不吃下爱子之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即使这样,姬昌的危险也并没有消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大臣散宜生谋划贿赂费仲、尤浑二贼,才骗得纣王,使主公平安归国。
不能否认,伯邑考的仁孝之心真实感人。但在西歧与朝歌之间的善恶冲突中,这不过是小孝,不是至孝。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