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干掉曹操与诸葛亮的法宝 世人真该好好学
中后期发生的事件不少,但跟在蜀魏边境的军事对峙和司马家族在魏国的崛起无疑是三国格局演变的主基调。司马懿原本只是文职人员出身,却最终当上了魏国的大都督、大将军,成为魏国政治、军事方面的头号实权人物,最终通过自己及儿子、的功绩,掌控了魏国的朝政,最后由司马昭的儿子取代曹魏,建立。应该说,三国时代知名的谋略家、战术家人数众多,但有的英年战死(如被俘不降而死、被乱箭射死)
网络配图
有的不幸病死(如诸葛亮、、、、等等),也有的因卷入政治斗争、不再受到重用而未得善终(如、),虽然也有的人妥善终老(如),但真正建立巨大功业的,算起来还真只有司马懿一人。从个人成就来看,司马懿在去世之前分封为相国、安平郡公,达到了三国时期位居人臣者的最高水准(诸葛亮也被拜为相国,但只被封为武乡侯,侯爵比公爵差了一大截)。那么,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司马懿呢?司马懿又是如何“登顶”的呢?
首先,司马懿活得长,活了72岁。活得长的优势使司马懿在境外(蜀、吴两国)的对手越来越少(诸葛亮、等各自离世),也使得在朝内的竞争对手逐步被“淘汰出局”(魏国中后期的病死、其子却逐步显示出不如司马懿的政治军事才能),连主子也一个个离世而去(、、),建立功业的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最终在第四个主子时期成为了全面掌管魏国朝政的权臣。但是为什么其他谋略家却英年早逝,或死于战场或死于病床或死于政治斗争呢?
其实,司马懿仗没比别人少打,战死沙场的概率不比其他人低,朝内的政治斗争没比别人少经历,关键是司马懿善于防守、能保防线不失,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不丢,至于朝内的政治斗争则多次采用以退为进的战术,并在关键时刻发起致命一击,实现重大成功(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活得长,使他更有机会去建功立业,而他活那么长,本身也是其大谋略、大智慧的体现。其次,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司马懿非常善于判断形势,评价厉害关系,驱动有利因素为己所用,同时预防不利因素。司马懿由于从小就显示出过人之处,名声远播,因此还是在201年的时候曹操(当时任东廷的“司空”)要让司马懿出来任职,司马懿却看到汉朝已逐步衰微,不愿任职并且装病糊弄曹操。
网络配图
208年(也就是这一年)曹操以不任职就杀头来威胁司马懿,司马懿才只好在曹操麾下任职。而在曹操逐步崛起之后,在曹魏是否进位称王这个问题上,司马懿较早就表明了态度支持曹操,从而得到了曹操的信任;曹丕继任魏王后,司马懿又支持曹丕称帝代汉,成为曹丕登基的大功臣和亲信大臣(但司马懿却并未留下“篡汉”的“罪名”,黑锅都被华歆等人背了)。在军事谋略方面,215年曹操夺得汉中后曾建议曹操进入西川攻打刚刚取得西川不久的,曹操未采纳(后来刘备先发制人进攻汉中并取胜),但后来司马懿越来越显示出过人的谋略和才能:219年在荆州向北攻打边境,一时威震华夏,曹操差点想要迁都了,司马懿献出奇计,让曹操联合东吴合谋破关羽,结果不但成功地击败了关羽,而且瓦解了孙刘联盟,关羽死在东吴将领的手中,使刘备对东吴的仇恨更深、直接导致了蜀汉与东吴的战争;
226年,曹魏与东吴在荆州北部发生战事,司马懿成功击败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其后升任骠骑将军;227年,司马懿“”擒获叛将孟达;随后在从230年到234年蜀魏交战过程中,司马懿成为抵御诸葛亮的魏国最高军事指挥官,在与诸葛亮对峙的过程中,大力采用“深沟高垒、拒守不战”的防御战略,并成功拖死诸葛亮,让诸葛亮将星陨落在五丈原——其实司马懿知道面临很高的运输成本和物资压力,在蜀魏边境主要以山地为主的地形下,防御就是最好的进攻,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次年年初司马懿带兵去征讨,这次却显露了司马懿的进攻本领,成功地斩杀公孙渊、平定辽东;
网络配图
241年,司马懿当时虽然已改任没有实权的太傅,东吴兵分三路进攻魏国,结果又是司马懿带兵出战,击退吴军。而在后期的政治方面,司马懿以一系列的功绩成为权臣,最后与曹氏亲贵曹爽争权时,以退为进,装病不问政事,有效地蒙蔽了曹爽的眼睛,并等来良好时机成功发动了“高平陵政变”,铲除曹爽之后,司马懿实际上便成为了魏国第一权臣。司马懿懂得评估形势,合理运用强攻、防守、退却、示弱、装病、密谋等战术,取得了政绩,巩固和提升了自己的位置。这一系列的英明决策,充分显示了司马懿不仅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战略家,也是优秀的战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