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三国中的大事件: 孙权逼死了谁? 令东吴由盛转衰
《演义》对于魏蜀吴对峙时期的历史,叙述备详。然而其中却有一个大事件,竟被小说忽略,那便是末年居然逼死首席重臣,令东吴由盛转衰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此重臣便是。
孙权在大胆起用陆逊,并能让其放手去干,日后陆逊常镇荆州,官至吴丞相。孙权于陆逊的关系一度成为了一段佳话。(陆逊的功绩,事实上远不止夷陵一战,北破曹魏、西败蜀汉,他的战绩远胜同时代战将)
那么,孙权为什么逼死陆逊呢?
有一种说法说陆逊功高震主,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从孙权的用人手段和气量来看,孙权基本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从当时陆逊的影响力和权力来看,还没有达到威胁孙权的地步。
从陆逊的为人来看,这个人很内敛,而且很会做人,通达事理,陆逊完全不同于的奔放,这样的一个人很难对孙权造成威胁感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陆逊是江东豪族,孙权为了打击大家族才逼死陆逊。这种说法似有道理,但是又。江东豪强在前期确实对没有信心,认为他们是外来户,又是基层武人出身,不配统御江东。但经历了几十年的融合,到吴国建立,江东豪强对孙氏其实已经大为改观,虽然在一些问题上稍有矛盾,但总体还是和谐的。
而且从陆逊的死我们也没有看到江东大族们有很大的波动。
(东吴四都督,从周瑜开始,结束于陆逊)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孙权逼死陆逊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吴国储君问题,即太子人选。陆逊等人拥戴太子,而孙权立了幼子。孙权因储君问题大动肝火,因此牵连出吴国一起重大的政治案件“两宫案。”陆逊就是在此案中被逼死的。
这个案件虽然关系重大,但是,陆逊绝非拥戴太子造反,更没有尾大不掉,他仅仅是出于维护“长子继承制”以及“太子贤能”的观点规劝孙权,即便他有维护江东四大家族的想法,却也远没有达到损害孙氏的程度。
所以,仅仅就事论事,孙权也没有理由逼死他。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夷陵之战可以把陆逊当做一方之督,并让他独镇荆襄几十年,最后却因为几道谏书就把他逼死?
首先,是孙权的猜忌和年老噬杀。
(最初孙权把哥哥的女儿嫁给陆逊,是为了消弭家族之仇,巩固根基,但最终却成了后事之因)
早年的孙权以20之龄领江东,能够对抗曹刘两位英雄,表现出过人的气魄和高超的政治才能,但是,和很多君主一样,晚年的他糊涂了。而且储君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不小的问题,也难怪孙权会敏感。
陆逊死时63岁,那一年孙权64岁,用现在人的眼光看正是政治上黄金年龄,但那个时代完全不同,东吴各将领往往活不过40岁,陆逊和孙权其实是两位的老人了,6年之后孙权就去世了。
而从这件事情本身看,似乎只涉及陆逊一人,但事实上却牵扯到一排人:顾谭、顾承、姚信、吾粲等等。归结起来,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孙权更多的是被自己的猜忌和晚年噬杀意识所操纵,如果只是政治目的,其实根本就是自毁砥柱。
其次,是对势力的顾忌。前期由于孙权年轻,孙策势力力量十分强大,再加上内忧外患,孙权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倚重以周瑜为代表的孙策势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瑜、、等人相继亡故,孙策势力在吴政权内的力量逐渐削弱,可即使如此,由等人为代表的“遗老遗少”还是很有发言权的,所以说孙权一生都在协调和孙策势力的关系,这也是很明智的一种选择。但是,孙权晚年确实容易猜忌了。面对储君这个大问题,他看到陆逊上书保,几十年来对孙策势的的顾及再次提上日程。
因为陆逊是孙策的女婿,何兹全先生列举了一个事例很能说明问题:“吴主寝疾,遣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孙权病了,不向其父武烈坚祷告,却偏向兄长祷告,正说明权内心隐处也觉得对不住创业的兄长,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举。而陈寿,更在里把孙权与句践相提并论,意味深远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