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果真如表面上那么好吗?真相令人震惊
于公元207年“”,请出智者为其效力。据史料记载,此二人一见如故,刘备曾说过“孤之有,犹鱼之有水也。”后人自然认为此君臣二人是“鱼水”关系。据《演义》中的描写,刘备对于雄才大略的诸葛亮是十分信任的,遇到军政大事无不请他出谋划策,刘备对其简直就是言听计从。那么,历史上,此二人这种君臣相得、犹如鱼水的关系果真如此吗?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根据各种史料进行了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丝蛛丝马迹。史料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未必如此,从而提出了以下几处疑点。
,从三顾茅庐后到前,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并非像《演义》中写的那样亲密无间,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也并非是第一人。因为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只是让诸葛亮守住荆州,以、作为主要谋士,辅佐自己西取巴蜀,后来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
,在夺取汉中的战争中,法正为谋士,诸葛亮却留在后方做点儿后勤工作而已,在此战役中,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法正的排名也在诸葛亮之前。
第三,众所周知,刘备对二弟是非常信任的,而且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他,最终却导致了惨败的局面。如果刘备当时把关羽调入川中,而把诸葛亮和留在荆州的话,那可能又会是另一种结局了。
第四,当关羽失掉荆州后,刘备举兵伐吴,也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而且刘备并没有理会诸葛亮的意见。蜀军被火烧连营、一败涂地之后,诸葛亮感叹地说道“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话语中足以见得刘备和法正的关系才算称得上是言听计从,而诸葛亮则还是略逊一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一些学者们认为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在战略思想上经常会有分歧。诸葛亮始终坚持自己在《隆中对》中的基本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两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结孙吴,北伐,这样才能兴复汉室。而且其中维护孙刘的联盟,才是最关键的地方。而刘备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者,他缺乏一定的战略思想,只想割据一方,能够称王称帝足矣,对诸葛亮的联吴想法不太重视,以致发生了。第二点便是刘备对诸葛亮不是很信任,诸葛亮的亲哥哥在吴国身居要职,并且作过吴国的使臣来讨过荆州。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刘备在任用人才时,也不会忽视掉的吧?
大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在其史学名著《读通鉴论》中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也有过非常深刻的分析,他写到“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汉的,一定要灭曹的。不交结东吴则要受东吴的牵制难以兴起北伐之师。而先主的心志则与此不同了。先主开始时想自强,后来则想自立为王,这种雄心不改,便与关羽鲁拍了。所以他信任诸葛亮不如信任关羽,而且不如之信任子瑜(诸葛瑾)。怀疑诸葛亮与东吴的交谊太深,而且还怀疑他与子瑜相勾结……”
而白帝托孤事件,刘备允诺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应该说这只能是一种无奈之举罢了。在刘备去世的前后阶段,蜀中益州的土著和刘备所带入蜀的荆、襄旧部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后主刘禅又是庸主之才,很难处理好蜀国大臣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刘备最为信任的法正、庞统都已死,刘备所能够依赖的人就只有诸葛亮一人了。而且当时刘备白帝托孤的对象,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他还让益州大族同受遗诏。
由此可见,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鱼水关系,只是史书留给后人的一种表面印象罢了。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