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一年能赚多少钱呢?为什么会那么穷
在各种电视剧中,那些考中的进士们非常显眼。在科举制度的框架之下,真正能够考中科举的文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人都是垫脚石。在儒林外史中就描述了文人的惨状。那么,在中国古代社会,一个秀才到底一年能挣多少银子?为何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其实秀才的禄米很少,依靠这点家底,一家人的生活非常困苦。
,我们讲一下科举制度的等级。科举制度出现于隋朝,但完全成型则是在明朝。科举制度分为不同的等级,只有一步步来才有可能做官。最低级的就是童生,童生没有功名,如果一个文人几十岁了还是童生,是会被人看不起的。,那种神童除外,比如明朝的,10多岁就已经考中了举人。童生之上分别是秀才、举人和进士,很多官员喜欢强调自己是进士出身,因为只有进士才是正经出身的官员。
至于举人,虽然也可以做官,但毕竟学历不如进士,所以官位不会太高。就是举人出身,但海瑞是一个特殊的例子。进士和举人都是可以做官的,但数量比较少。有的县甚至都没有一个举人,可见数量有多少。至于秀才则是最低级的科举文人,比没有功名的童生高一点。在民间有穷酸秀才这个说法,因为和举人们相比,秀才的日子确实不怎么样。在范进中举中,范进考中秀才的时候,大家几乎没有什么反应。
等范进考中举人之后,立刻有一群人来祝贺,甚至有乡绅前来送钱送房子。这是因为举人可以做官,今后可能会前途无量。至于秀才却不能做官,除非家里亲戚是吏部尚书或者内阁的阁老。按照朝廷的规矩,秀才也有一些特权。比如说见到知县可以不下跪、自己可以不交赋税等等,但也仅此而已。那种天天读书的秀才没有什么生活来源,自然是坐吃山空。秀才分为三等,第一等的秀才,每年有4两银子和一些大米作为补贴。
在中国古代社会,这个标准勉强足够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如果家里人口比较多,这点补贴就肯定不够了。比如范进,一家人的日子紧巴巴的,还需要岳父的照顾。面对这样的情况,有的秀才开始自食其力,比如去做教书先生、代写书信等等,古代社会的识字率是比较低的。还有一些秀才就有点死要面子活受罪了,放不下自己的架子,因为自己是有功名的人,只能专心读书。对于这样的文人,百姓们喜欢称呼为穷酸秀才。
其实这就好比一些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放不下自己的架子,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屈就。比起进士和举人,秀才和童生的生活确实比较悲惨,这就是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在明清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从科举制度中走出来的官员,却未必都是高手,那种只会引经据典的书呆子很多。即便是考中了进士,那最多也算是官场小白,在明清时期的官场上,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讲究,包括最基本的称呼。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