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时,于谦为什么要按兵不动呢?
为了大明王朝,为了江山社稷,在"”当夜,听任复辟政变,选择了按兵不动。换言之,他是为了天下太平,不起纷争动荡,宁可牺牲自己性命。这是史料有明文记载的。
明英宗朱祁镇
谋划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徐有贞这一文一武,都是于谦的政敌,对于谦的威望深深嫉恨。他们趁着宗重病不起,难以视事,朝中储君之位空悬,人心不稳的机会,通过一党,先暗中说动了孙同意,把太上皇朱祁镇从南宫迎出。(「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孙太后兄长孙继宗、弟弟孙显宗率子婿、家奴等四十三人,据说也直接参加夺门之变(一说是事后冒功)。
孙太后
明代宗朱祁钰的皇位,当初是孙太后诏书所立,并非直接传自其父,这就意味着孙太后同样也可以否定他的皇位合法性。换言之,这场得到孙太后背书的夺门之变,按封建君臣法统而论,居然是“合法”的。
于谦同样已发现夺门一党的串联端倪,他的儿子于冕听闻石亨南宫图谋,急告于谦处断。以于谦当时如日中天的威望、掌管军政的权柄,若想要,扑灭石亨等人作乱本是轻而易举。在朱祁钰奄奄一息时,被隔绝在宫门之外的于谦,并不能真正师出有名,去制止皇太后和太上皇的行动。
大明少保、兵部尚书于谦
皇权斗争从来落子无悔。孙太后不论从前如何支持于谦,政变后也并不想置于谦于死地,但她及其家族已经选边站了明英宗和石亨这一方,于谦若想要阻止夺门之变,就只有囚禁并罢黜皇太后,彻底否定其合法性这一条路。然后在皇帝命在旦夕的情况下,迅速又面临一个直接问题,继位者当选谁?
如果于谦强行罢黜太后和上皇,并宣布他们是谋逆作乱,则朱祁镇这个谋逆罪人或应赐死,或废为庶人;包括后来的在内的所有朱祁镇子孙,都同样将作为罪人之子。
而明宣宗只生了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两个儿子。朱祁钰又已然不治垂死,也意味着明宣宗朱瞻基一脉将永远失去皇位继承权。所以新皇帝人选就只能迎立其他藩王。而如此一来,必然导致国势动荡,甚至会有藩王效仿当年的,以“靖难”为名起兵讨伐,从此各方军阀割据,天下由此大乱的危险。
即使于谦不公开宣布孙太后和朱祁镇母子是谋逆,只是将他们禁锢起来,剥夺一切权力,不论再选朱见深或是其他哪个皇侄(还都是朱祁镇生的)继位。那么从明代宗、孙太后、朱见深、甚至大明皇族任何人的立场角度去看,这样的于谦不是也是曹操,不是也是董卓了。君臣势难两安。
一个罢黜囚禁其祖母、生父的大臣,不管哪个皇侄即位,会不把他当成曹操董卓?天下人又有多少会不把他当成曹操董卓?皇权赫赫天威,岂是人臣可以轻易掌握的?
明宪宗朱见深
就算是明代宗朱祁钰,对于谦还不一样是既信之用之,也防之惧之,才会不顾于谦反对,一直重用与于谦势同水火的石亨等人,以牵制于谦的权势,终于酿成祸变。
病重的朱祁钰听闻变起,第一反应是“于谦耶”,生怕于谦要学,夺大明江山;等听说是朱祁镇政变复位,方长舒一口气「哥哥做,好!好!」,宁可自己身死位废,也不愿从此成为大明王朝末代国君、朱氏皇族。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
为了给于谦治病,以帝皇之尊亲自伐木取药引的朱祁钰,尚且内心深处对于谦如此忌惮,何况是朱氏皇族任何其他人来做这个新皇帝?
各地藩王依照的“皇明祖训”,也一样有绝对充足的理由,来起兵讨伐于谦这个新出炉的大版“董卓”了。那位、数十年都是天下之望,两次(后、夺门之变前)被许多人当做皇位继承人选的皇叔襄王,只需他揭竿而起,便是四方响应之势。
于谦一向孤高崖岸,不是曹操,不是司马懿,在朝中从来没有自己的私党,或说只忠于他自己的政治实力,所以在师出无名时,他很难迅速击平四方,稳定这样的乱局。
然后呢,,天下分崩离析,蒙古伺机入侵,百姓受苦,,也不见得就是危言耸听。彼时天下人又将会怎么看这样的于谦?后世史学家又会如何评价这样的于谦?
于谦面临的难题就在这里,如此局面,已经不是明朝体制内合法的政治手段能解决的。只有下了改朝换代决心的枭雄,换句话说得是后周大将这样的人物,才能以天下苍生做棋局,以百官兵将为棋子,不顾皇室切齿、天下纷乱,定要死中求活,或许能从尸山血海中杀出一条活路来。
——当此之境,若是枭雄人物必做是举。可于谦会是、能是这样的人么?真这么做,他也就不是当年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为后世永远留下“两袖清风”这个典故,大公无私,为国忘身的于谦了。
夺门当日,石亨等人发动太快,真正留给于谦决断的时间只剩下不到一晚。若想要让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选,前太子、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登上皇位,就势必,难以阻止他生父明英宗朱祁镇的政变之举。何况就最终就算能平息乱局,也未必就比明英宗数年执政后、宪宗即位再来平反昭雪、拨乱反正的真实史实结果更好。【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谈迁《国榷》
所以于谦才会呵斥来报讯的儿子于冕,莫管此事,却绝不是因为他对任何人的“愚忠”。【景皇帝大渐,石亨等谋拥南内,府尹公(于冕)知其谋,奔扣告变,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
那一晚,血不曾冷,风孰与高。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的稳定,为了回报当年举拔他的明宣宗朱瞻基的知遇之恩,也为了未来的明宪宗朱见深,能够平稳掌握大明天下。于谦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按兵不动……所谓「顾一死保全社稷也」。【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明·屠隆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