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为何要帮新朝皇帝王莽平息边患?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讲的就是她,看似风光无限,其实,她是个挺悲剧的人物。
一个较为普通的农村女孩,就是因为长的漂亮被选进皇宫,实指望能够改变自己命运,岂知入宫后备受冷落。阴差阳错的机缘让她成为千古功臣,为了国家免遭战争的摧残,她自愿嫁给千里之外的胡人,令国人生敬。
但千百年来存疑者有之,其一:一个女子真有那么博大情怀,能够替国分忧?其二:一个女人怎么可能平息战火?
疑者无错,要弄明白原委,首先要弄清楚王昭君为什么要出塞和亲,答案显然有应,但无论结果如何,王昭君所做的巨大贡献名垂青史那绝对是无可厚非。
(一)主动外嫁
西汉时期中原虽然强大却不是那么太平,特别是同匈奴就是胡人间的战事不断,主要是刁蛮的胡人经常骚扰边疆,杀人放火抢劫等无所不为,朝廷多次派兵围剿并无效果,你去他就躲进沙漠,你撤他又,可谓是打不垮灭不掉,劳民伤财让朝廷十分头疼。
终于有一天朝廷忍无可忍,派出大部队进行深入围剿,一直把他们撵到塞外沙漠深处,这仗让胡人吃了不小的亏,差点被灭了国。
这当儿,兵败的胡人主动派人前来议和,愿意附臣西汉,并承诺帮忙守住边疆且不踏入塞内半步,附加条件也不苛刻,就是把中原的先进东西提供给他们,朝廷从此不能将他们当作外人,还有就是要同朝廷和亲,因为和了亲就有了血缘关系。
西当然高兴,提供先进东西不就是贸易吗?想和亲还不简单?本后宫美女佳人万千,还在乎这?当即要求分管后宫的去询问有无愿意嫁给胡人的?得到报告:只有一人愿意出嫁。
太监拿出后宫美女的画像,原来就是那个最丑的宫女也就是王昭君,汉元帝当着胡人首领的面,宣出王昭君,来到朝堂让汉元帝傻了眼,原来这个王昭君根本不是丑女,而是个绝世美女,从头到脚无可挑剔,这么美的人竟然雪藏深宫不得待见,真是不拿皇帝当回事。
元帝龙颜大怒定要追究到底是谁坏了好事,让如此尤物拱手让人,但碍于胡人在场不便发作,本想换人又怕失了皇威,只得忍痛割爱。
元帝将王昭君大褒一番,那都是场面上的话,亲自抓着王昭君的手,把她送出长安城外数十里,随送礼物也是开天辟地,光锦帛就是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黄金美玉更是数不胜数。有人说如此厚重定是元帝有感恩亏欠之意。
其实,汉元帝远没有大家所想的那个层次,不信,看他送走王昭君回到宫里的作为就会让人跌镜。元帝坐上龙椅宣来画工,吓得几个画工魂飞魄散,交代了事情的经过:原来后宫美女太多,皇帝宠幸仅凭画像来确定,宫女们为达到目的都有求于画工,纷纷给钱给物让画工将自己画的更美。
轮到王昭君就是不信这个邪,文钱都不愿意出,以至于被画工画成最丑,进宫三年竟没见过皇上,元帝气的要命,当即杀了这几个咎由自取的画工。
而王昭君这次主动请求外嫁,也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伟大,一个豆冠年华的美少女,身在禁宫却得不到待见,白浪青春,正苦于要终老病死在皇宫,却闻听皇帝要选女远嫁塞外,这当然是唯一能离开深宫的机会,与其等死倒不如舍命一搏,就是这么不经意的一搏,却搏出个惊天动地的功臣。
(二)美女出塞
昭君告别故乡,随着胡人迎亲的人马浩浩荡荡出发,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了边疆的塞关,她知道过了这个关就不是自己的故土了,如此一去,不知何日再回?不觉悲从心来,她站在关外对着故乡深深鞠了三个躬,含悲忍泪且带着忧伤而去。
不几日,就来到沙漠之地,但见黄沙滚滚、热浪拍身,人泛无力,唯有马嘶雁鸣,王昭君心绪难平、伤从心来,便在马背上弹奏《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加上美艳动人的女子,让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是在空中飞翔,竟然停止了摆动的翅膀,纷纷落于沙漠地上,这便是“落雁”一词的由来。
到达匈奴后,王昭君受到胡人的热烈欢迎,她将中原带来的先进文化和文明进行传播,所到之处犹如,美艳一片,落后的匈奴开始有了文明。
由于胡人的好战和杀戮,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百般开导,才让这些蛮横无理之人得到改变,才有了边疆的安宁。就是因为王昭君的辛勤付出、无私的奉献,才结束了数百年来匈奴同的敌对,使两国人民友谊长存、边民安祥。
因为王昭君的功劳盖世,受到两国人民的爱戴,特别是匈奴更视她为皇后,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三)帮助新朝皇帝平息边患
出乎意料的是和亲仅仅过了三年,匈奴的首领却因病去世,职位由其长子接任,王昭君因为自己的儿子只有两岁,见丈夫又去世,待在匈奴已是多余,同时也认为自己已完成使命,便向朝廷申请带子回归朝思暮想的故乡。
元帝一听急了,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如果王昭君回来,蛮似野人的匈奴重滔覆辙咋办?思来想去唯有将王昭君继续留在匈奴,才能保证边疆的安宁。
找个什么理由才能留住她呢?昏君自有昏招,竟然说胡人有丈夫死后跟儿子结婚的风俗,这不是荒唐吗?继母变成老婆,乱伦不说,子女间也不好称呼啊,但皇命难违,也真是委屈了王昭君。就这样她又继嫁丈夫的儿子,虽然王昭君又有了两个女儿,但人伦让她无法摆脱,整日郁闷为伴,。
就在这当儿,朝廷也出了大事,奸臣王莽夺了西汉政权建立了新朝,沉寂多年的匈奴人立马又要出来惹事,理由很充分:现在的天下已不是刘家,其他的人怎么能称为中国皇帝?于是乎,边疆消烟又起,祸乱又显。
关键时刻王昭君挺身而出,她不能眼看着自己为之献身的和平之局顷刻乌有,她以经济发展、百乐、文化繁荣、汉匈血缘来引导第二任丈夫,终于将再起的战火熄灭在初始之中。
想不到当时元帝的荒唐之举竟演变成绝世奇招。
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看似极为普通的族外“和亲”却有着功高万秋的意义,当年极为凶悍的凶奴人,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肆无忌惮的犯我边疆,骚扰百姓。为平息战事,王昭君告别故土,自愿当使者出使塞外,为两国的太平和友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她在匈奴只待了短短的十四年,在忧国忧民的劳心中积劳成疾,含忧而逝年仅四十岁,但是她的睿智和影响却让边疆安宁了六十年。
按正常逻辑“和亲”的女主角起码是皇帝女儿的层次,可皇帝却选了后宫“最丑”的宫女,虽然进行了升格,不过是糊弄匈奴人而已,因为皇帝那时并没多少信心。
两国交战多年,真枪实弹都不能摆平,如今指望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来改变岂不是,然,皇帝这回的确小看了这个王昭君,谁也想不到没有惊天动地的作为,也没有什么济世之本,王昭君就凭着自己的善良和谦卑、文明和礼仪、人伦和贤德让两国友好几十年。王昭君没有定国之策却有安帮之能,其功劳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