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灭自己的祖国,到最后为什么还说自己是忠臣?

传统文化 2022-07-08 10:19传统文化www.ettschool.cn

  本来是人,投降,接着引领吴国军队灭亡自己的祖国楚国。照一般的理解,这绝对是一个欺师灭祖的叛国行为,是应该遭到千古唾骂的。

  可是我们看看历史,就会发现,历史上对伍子胥的评价,很少有指责伍子胥叛国的。大都对伍子胥抱有同情。而且还不仅仅同情伍子胥,简直认为伍子胥这样做,是非常忠诚的表现。

  比如,说:“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已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

  比如,桓谭说:“忠臣高节,时有龙逢、、、之变。”

  比如,说:“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

  比如,李贽说:“伍子胥绝孝纯忠,惊天震地,楚之烈也。”

  看到没有,古人都在说伍子胥是忠臣!

  伍子胥背叛自己的祖国,把别的国家引进来,灭亡自己的祖国。而且还对死去的国君进行鞭尸侮辱。为什么却还被认为是忠臣呢?该怎么来理解这种评价呢?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一、先有“孝”,再有“忠”。

  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就说说,很多时候,“忠”和“孝”只能二选一。那么,当这两件事需要二选一的时候,应该怎么选呢?

  古人普遍认为,应该先尽孝,再尽忠。

  比如闻名天下的李密,当让他到朝廷去做官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陈情表》,向晋武帝表明,他应该先伺候祖母,等祖母去世后,他才会出来当官。晋武帝不但不生气,对他的做法,竟然还很赞赏。

  还有也是,虽然有外出当大官的机会,但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选择在离家乡不远的地方当小官。此举获得后人一致赞扬。

  从开始,推荐当官的机制叫做。察举制最重要一项就是“举孝廉”。只有孝道的人,才配出来做官。

  由此可见,古人是把“孝”放在“忠”的前面的。

  最切实的一个例子。我们一般都会把祖国比喻成“母亲”,但是从来没有把母亲比喻成祖国的。由此可见,母亲显然是比祖国更重要的。

  伍子胥为什么要带着吴国回来攻打自己的祖国,就是因为他要为他的父兄报仇,这是一种“尽孝”的行为。而“尽孝”之余,才能有忠。所以李贽说他“绝孝纯忠”。

  二、只是灭“王”,不是灭“国”。

  伍子胥那个年代,不像后世。那时候,作为最大的王周天子,已经失去了权威。在周天子失去权威的情况下,君王和臣民就形成了双向关系。这种双向关系,一言道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既然不讲道理地杀了伍子胥的父兄,那就是把伍家当成“土芥”,伍子胥理所当然就应该把楚平王当成“寇仇”了。这一点,那时候的人都是理解的。

  再说了,伍子胥虽然带着吴国军队打回楚国,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灭楚国,而是找楚平王复仇。当知道楚平王已经去世后,他也就是掘墓鞭尸,并没有对楚国王室进行,也没有另外扶持一个人起来,代替楚王。

  还有一点,当时的楚国人,其实是很同情伍子胥的,是认为伍子胥的做法有道理的。可见人心向背。

  当然了,世上从来没有一边倒的事情。关于伍子胥,历史上也有一些人认为伍子胥的做法是不对的。比如官员邵宝就曾说:“伍子胥孝知有亲而不知有国,仇一人而戕一国,卒之流毒宗社,不亦甚哉。” 当代作家王也说;“既自贼其君,又贼人之君,员真小人也哉。”

  显然,他们说那样的话,是因为所站的立场不一样的缘故。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