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康熙冤枉的清官汤斌,雍正替他平反,乾隆赐谥号“文正&rd
文官中,死后得最高“文正”的有八人,依次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在这些人中,第一个获得“文正”谥号的汤斌是最不为人所熟知的,他的官阶并不高(礼部尚书),而且他还是被冤枉而死的。
汤斌,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河南睢州人,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攻汤斌的家乡。汤斌的母亲殉节而死;父亲藏匿于苇荡中,幸得生还;汤斌在伯父的陪同下逃出城外,流离于外省。他亲眼目睹了战乱带来的,立志要救国于水火。
九年(1652年),汤斌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三年(1664年),汤斌的父亲病逝,他回乡守孝三年,在此期间,汤斌师从孙奇逢,并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精心研读宋明理学,在理学方面颇有造诣。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下诏开设博学鸿儒科,汤斌前去应考,一举拔得头筹。汤斌集古今理学之大成,在洛学领域尤其擅长,时人都称他为“汤洛州”,康熙帝曾亲自褒扬他为“理学名臣”。
康熙二十年(1681年),汤斌开始参与修编《明史》,后来任《明史》总裁官,他亲自撰写了几十万字的史稿,并组织官员认真考据、悉心编纂。汤斌在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一生著作达数百卷。
汤斌一生为官清廉,被百姓称为“三汤”,即豆腐汤(清如水)、黄连汤()、人参汤(清苦却补气提神)。汤斌历任江西岭北道参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始终生活清苦,勤政为民。
据记载,汤斌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时,每天上朝都身着布衣,与衣着光鲜亮丽的朝臣们形成鲜明对比。后来,他升任江苏巡抚,赴任时依旧衣着朴素,赶着牛车,只有一个老仆陪伴。当时,江南地区黄淮泛滥,灾难不断,百姓生活。
汤斌到任后,立志与百姓共患难,每餐只吃野菜和粗粮,最多也就添一块豆腐。由此,汤斌的清苦作风广为传颂,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豆腐汤”。不久,康熙帝南巡,时俸隆冬,汤斌却穿着单衣,以草根为食。康熙帝看后尤为怜惜,赐予汤斌狐裘大衣以示嘉奖。
汤斌还是一位仗义执言、刚正不阿的诤臣。在朝堂之上,他不依附权贵,敢于直言时弊、抨击朋党,他也得罪了一批得势之臣。汤斌屡遭构陷,却,并手书一联自勉“君恩高似天,臣心直如矢。”
汤斌的刚直让他在官场上接连树敌,其中就包括权倾朝野的。汤斌人江苏巡抚时,明珠的党羽曾向其索贿,被汤斌言辞拒绝,这让明珠耿耿于怀,决定择机排挤汤斌。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打算为太子胤礽选择讲师,胤礽自幼深受宠溺,脾气暴戾,行为乖张。明珠料定这一差事必将害人,便有意举荐汤斌,康熙帝表示同意,并称誉汤斌“素行谨慎,洁己率属,实心任事,以风有位”。于是,任命汤斌为礼部尚书兼太子首席讲师。
上任后,汤斌竭力辅导太子,由于胤礽积习已久,未见多少成效。这时,明珠便以教导无方为由参劾汤斌,康熙,便将汤斌治罪,降官职五级。消息传出后,百姓无不,甚至有人击鼓为汤斌鸣冤。民心所向使康熙不由得惊诧,为了平息民怨,康熙帝一纸诏书,赦免了汤斌。
可是,蒙冤的汤斌不久后便染上了重病,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病逝。为官一生,汤斌仅仅攒下了八两银子,连棺材都买不起,京城百此噩耗,万余人穿着白衣素冠到京郊为其送葬。
雍正十年(1732年),汤斌被平反,一年后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赐汤斌谥号“文正”,汤斌也是八位“文正”大臣中的第一个获赐此哀荣之人。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