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三鼎甲之一:张二奎的生平艺术经历
张二奎,字子英,出生于十九年(甲戌),三年(甲子)去世。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为早期京剧老生三杰之一,与程长庚、余三胜齐名,号称京剧三鼎甲,一时声名在程、余之上,惜舞台生命不长。
张二奎(1814--1864),原名士元,字子英。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为京剧早期老三杰之一,与程长庚、余三胜齐名,号称京剧三鼎甲,一时声名在程、余之上。惜舞台生命不长,出生:1814年,嘉庆十九年(甲戌);逝世:1864年,同治三年(甲子)。
张二奎清道光时任都水司经承,因酷爱京剧,被上司撤职。24岁开始下海,创立了奎派。张二奎唱以京音为主,代表剧目有:《金水桥》、《打金砖》、《回笼鸽》、《取荥阳》、《五雷阵》及《四郎探母》等。
张二奎出生地历来说法不一。在清末及时期的一些梨园资料上,就已经有一说是北京人,一说是天津人,还有一说是浙江人,但大部分人认为他是直隶衡水人。
在他的家乡,流传着他的许多和戏剧有关的故事。这个村子自古有演戏的传统,嗜戏如命,清末就有赵喜顺等人成立的戏班,还涌现了享誉冀鲁两省的民间胡器艺人赵庆章。到了建国初,村里成立了大众剧团,排演了《小女婿》、《柳树井》、《豆汁记》等多部戏剧。1958年,这个村子为刚成立的衡水评剧团输送了七八名骨干艺术人才。这种尚戏之风确实同张二奎有深厚渊源。
由于张二奎这颗梨园巨星过早陨落,关于他的史料和传说比与其同时代的余三胜、程长庚少得多,但值得肯定的是,他热爱戏剧事业,因之而失去功名,又因之而取得巨大成就,他代表衡水人为京剧艺术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余三胜、程长庚都有传记传世,而唯独与他们同领风骚的张二奎没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艺术经历
1790年,为给庆80大寿,四大徽班相继进京,中国戏曲进入一个大震荡、大融合、大发展的时期,为京剧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到了道光、年间,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三人活跃在京城戏曲舞台上,他们同领风骚,并称为"老生三杰",也被称作"三鼎甲"。人们为纪念他们在京剧初创时期所做的杰出贡献,把他们在剧坛活跃的时期定为京剧的起点。
二奎生在书香门第,随先辈经商到北京,他的哥哥大奎经过科举而在清朝某部当个小官。幼年二奎被家中送入私塾,但他的兴趣不在读书,始终酷爱读闲书,最喜欢看戏听曲。书里讲的什么他不一定能记住,戏中的故事情节他却记得。随着年龄渐大,他又发展到背着家里经常到位于大栅栏的广和大戏楼去看戏,戏散后,对剧中人物心驰神往,便在台下模仿剧中人演唱,还常邀来小伙伴们欣赏,自得其乐,毫无顾忌。
20多岁时,他在清道光时工部都水清吏司做过叫做经承的小吏,都水司是掌管河渠舟航、道路关梁、公私水事、伐冰纳窑的一个衙门,平时较清闲,这为酷爱戏曲的张二奎学戏创造了条件。有一次他去看戏,勾起幼时嗜好,不觉心痒,便往后台走动,因此他偷偷去学习演唱,不久便成了票友,以后经常在戏班里客串角色,以过戏瘾。终于越陷越深,不能自已。因嗓音洪亮、唱功极佳而大获好评。
由于二奎酷爱京剧并亲自粉墨登场,连演《取成都》、《捉放曹》、《打金枝》三剧, 张二奎对《取成都》和《打金枝》二剧尤喜,后来成为二奎的代表作。二奎体貌轩昂,仪表英伟,面,更兼有一副天赋奇高的好嗓,能高入云,"字字坚实,颠扑不破"。他的这些优势在演出中充分呈露,其艺术水平已不是寻常职业演员所能比拟。尤其没能想到的是,二奎这一次带有游戏性质的演出引起内外行的关注,受到观众异乎寻常的、甚至是令职业演员嫉羡的热烈欢迎。
二奎大概也没能意识到,发生在他人生之半的这次演出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当时的演剧界,北京的几大戏班,当时,四大徽班中,如三庆、四喜、春台等班,都拥有具备足够实力的名演员作为台柱。而同是名班的"和春班"却因为缺少台柱, 力量最弱,营业不振,数和春班不景气,难以和其他各班相抗衡,几近倒闭。和春班主发现有"非常之才能"的张二奎,深得观众,很想邀他正式入班,几次备礼设宴,进行试探,兴奋得以为是抓到救命稻草,纠缠着力劝二奎"下海",作为职业演员正式加入"和春班"充当台柱,以解"和春"危难,扭转劣势。正沉浸于成功的自我愉悦中的二奎对此也不无心动。但是,他深知自己一是出身的之家是决不会允许他从事演戏这样的"贱业",二是自己也不能不顾忌时风舆论的力量,担心受人耻笑,三是碍于自己是个官身,都婉言相拒,谢绝了和春班主的邀请,班主大失所望却并不绝望,他转而恳请能继续以票友身份支撑和春危局,二奎没有推辞,主要是碍于班主对自己的厚待、盛情和自己对京剧的痴迷和热爱。
没想到,他登台之初便获得了的盛誉,初战告捷进一步刺激了他的艺术热情,他有些一发而不可收,结果,不到十天的工夫,二奎之名不胫而走,传遍京城。这对于职业演员可算是难得的际遇,但对此时还是票友的张二奎,反倒招致了一场大的风波。岂料不久二奎演戏之事不仅被家里知道了,而且,他的哥哥大奎的同事中有好事者,把这一"丑闻"以触犯"凡在朝廷任职者,不得粉墨演剧"的条文为由密报给上司,连累得大奎以家中出了不肖子弟的缘故而丢官罢职。二奎既感有负哥哥,又因家境清寒,哥哥罢官便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不想二奎随之也因此在24岁上被上司撤职,革除了功名,他受此打击后,赋闲在家,郁闷无聊,生计也成了问题,情急无可奈何之际,二奎被逼上梁山,遂索性找到和春班主,正式加入和春班"下海",成为和春班台柱老生,并取艺名"张二奎"。至此,才以演戏为业并担起赡养全家的责任。
道光末年,张二奎首次搭四大徽班之一的和春班正式演出,领衔主演《取成都》(饰),由于他身材魁梧,面相雍容,加上天性聪颖,对身段、做工都认真地下功夫琢磨,一登场便气势不凡,大有帝王之风,极受观众注目。那次在广和大戏楼演出时,观众地全场爆满,终场后,张二奎多次谢幕,痴迷的观众仍不肯散去。张二奎极为感动,几欲泪下。有人评论他这次演出"演剧者神动天随,观剧者心倾满意"。
张二奎的加入,使和春班票房日进斗金,其它剧班也都争相高薪聘请他加入,因此,二奎搭和春班的时间并不长,后出于种种原因又改搭四喜班为首席老生演员。 1845年,张二奎加入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不久便成了班里的主演和领班人,曾为该班班主。在四喜班六年的演出生涯里,张二奎的演技日渐成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咸丰初年,张二奎又离开四喜班,与大奎官(刘万义)共组成立自己的"双奎戏班",他擅演王帽戏,兼演武生戏,还聘请了当时以唱小生闻名的徐小香、唱青衣闻名的胡喜禄等名伶加入,在京城轰动一时。二奎最后自立的"双奎班",与时久名盛的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分庭抗礼,成为京剧形成初期最重要的班社之一。张二奎"下海"后即成名角,和与他势均力敌的余三胜、程长庚各标一帜,。而名列"四大徽班"之一的和春班,在二奎离开不久就报散了。
由于张二奎在京城戏剧界的威望声誉一度还曾超过余、程,有"剧界状元"之号,并在程长庚之前领袖剧坛,他被推选为半官半民的梨园界行会性组织精忠庙会首(精忠庙就是京城梨园行会组织,管理戏班的各种事务)。当时曾有显官在堂会时要求余、张、程合作,他们合演《取成都》,程饰、张饰刘备、余饰,"三巨头"同台,成为一段菊苑佳话。王公贵族宴请宾客,争相请"双奎戏班"去唱戏。
张二奎许多时候都是亲自动手编戏,在双奎戏班,就曾编过连台本的《彭公案》和清代时装戏《永庆升平》,还在《恶虎村》中扮演黄天霸。之后编演的更是出色,把昆曲《问樵闹府》改编为京剧本,他自立"双奎"后为了和四喜班竞争,还对应四喜班的拿手戏《雁门关》,编演了至今仍在流行的《四郎探母》。二奎从演唱到剧目都具备雄厚实力,叫座儿能力冠于一时,当时京城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反映了张二奎受戏迷欢迎的程度,"四喜来个张二奎,三庆长庚皱皱眉,和春段二不上座,急得三胜唱两回。"从诗中可见二奎"下海"后对梨园的冲击程度。 咸丰皇帝酷爱看戏,自他登基后,的战火燃遍了江山,国家的内忧外患,使他心中烦闷,所以他经常靠看戏来排遣。一天,他把在京城最负盛名的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召来,让他们同台演出,三人演出的剧目是《战成都》,余三胜演马超,张二奎演刘备,程长庚演刘璋。三人精彩的表演使咸丰皇帝忘记了烦恼,对他们大加赏赐,并御封他们为"老生三杰"。这次演出,咸丰帝对演刘备的张二奎印象极深,得知他是精忠庙会首,就赏赐他四品顶戴。这个热爱戏剧事业,并因它而丢官,又因它而获得巨大荣耀的衡水人,此时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二奎的舞台生涯并不算长。咸丰十年(1860年)的秋天,正当张二奎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母亲病故了。这位老人在生前一直为儿子丢官下海唱戏一事抑郁不展,二奎亦常为此负疚伤怀,所以他把自己的寓所叫做"忠恕堂"。母亲病故后,他拿出积蓄,为老人办了个热闹排场的葬礼,为其母大办丧事,出殡之日在沿街路口支搭路祭棚多处。不料又被小人告发"以优伶潜用官宦排场举动"惊动官府而获罪。被判发配边庭。途中路经通州,又被当地官员逼迫唱戏,郁愤难舒,戏演完后即一病不起,约同治三年(1864)在通州故去。
这个证据来自同治三年有花衫演员刘宝鋆与军机大臣宝鋆同名,被御史参奏,传谕精忠庙首张二奎等,将刘宝鋆改名宝芸的记录。至同治三年则有竹枝词说,"二奎今日已沦亡",可知二奎已殁。一代剧坛英才就此壮年早陨。
张二奎死后,程长庚独立鳌头,成为剧坛的一面旗帜,他接替了张二奎精忠庙会首的职务,也被赐给四品顶戴。
二奎身后萧条,张二奎有一子一女,女儿许配著名京剧艺人蕴华堂主人武旦张芷芳为继室。其孙张鸣才,在年间以唱老生闻名。有子名万年,习丑,后在北京宣南石头胡同开设茶馆为业,死于光绪年间,由梨园界资助才得安葬。
二奎的艺术纪年以竹枝词始,以竹枝词终,亦称一桩奇事。根据竹枝词,他的主要活动时间为道光二十五年至同治三年,凡十九年,也正是京剧的形成时期。
清代《都门杂咏》、《都门纪略》二书对张二奎事迹多有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