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如果不死,能否统一天下?
首先,指定的国策并非先北后南,先灭契丹,再灭江南诸国,他与枢密使王朴商议的决策同样是先北。
柴荣生平最后一次大动作,北伐契丹,被无数读者人为拔高,仿佛柴荣不死,契丹就会被灭一般。
事实上,柴荣那次北伐从发兵到最后撤兵,前后不过40余天。之所以能够夺回三关,也并非后周军队多么能打,而是打了一个时间差,搞了一个突袭战。
且看《》原文:
辛卯,上至沧州,即日帅步骑数万发沧州,直趋契丹之境。河北州县非车驾所过,民间皆不之知。壬辰,上至乾宁军,契丹宁州刺史王洪举城降。
那时候的讯息交流非常不便,不但北方的契丹国没有察觉后周的大动作,就是后周境内百不知道率军北伐。周世宗在三月二十九日悄悄离开汴梁,四月十六日,突然出现在宁州城下。大军压境之下,契丹刺史只能投降。
之后周军行动十分迅捷,更出人意料在北方使用水军,乘坐楼船北上。在二十六日到达益津关,迫使契丹降临投降。
二十七日,河道变窄,周世宗下令弃船登岸急速行军,以至于随从警卫将士不足五百人。
二十八日,率领先锋精锐部队突然出现在瓦桥关,一番猛攻,当天契丹守将投降。
在五月初八日,周世宗就下令撤军,二十五日返回大梁。
也就是说,整场战争若是排除周世宗往返行程,真正用在打仗中的,前后不过十来天。
另外,赵匡胤是当时水路都部署,契丹的益津关、瓦桥关都是赵匡胤冲锋在前,给攻打下来的。
因此种种,即便柴荣没有中途染病,对契丹的胜利也不可能长久持续。契丹作为一个已经建国数十年的成熟大帝国,绝不会被这么一击给打垮。更何况,这失去的二关(契丹丢失的其实是二关,是在瓦桥关侧再修建了一座淤口关),只是的边边角角。燕京还只是辽国的南部屏障而已。
只要战争持续下去,即便当时契丹的比较昏庸,也必然会集结兵马,图谋反击。那时候才算是两军主力抗衡。
在辽国主力没有被击溃的情况下,说什么灭掉辽国都只是妄谈。
至于先北后南,还是先南后北,事实证明,那都是两代帝王结合当时特殊国情,百般考虑,最后定下的国策。就当时来说,都是最正确的。
周世宗虽然南征北战,其实没有灭掉一个国家,、后唐都,北汉也是心腹之患。因此,在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柴荣只能是稍稍警告辽国,之后还是会继续扫平南方。
至于北宋,建国之时首先要安定中原,收拢人心,赵匡胤的脚步已经算极快,在建国的第三年就发兵征讨湖湘。之后每隔数年就消灭一国。
本来,开宝九年时,赵匡胤已经扫平江南各国,正式开始征伐北汉。不出意料,北汉必灭。没想到其弟突然出手,害死了兄长。致使灭北汉一事拖了数年。
关键是赵光义空有一副狠毒心肠,却没有其兄赵匡胤的天才将略,与辽国两次大碰撞,都。多亏了儿子比较争气,挡住了萧的全力一击,北宋才得以保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