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汉武帝的刻意刁难吗?李广难封背后的真实原因!

传统文化 2022-07-08 09:01传统文化www.ettschool.cn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是的刻意刁难吗?难封背后的真实原因!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多年来,李广难封成为了无数人唏嘘不已的历史遗憾。但从另一点来看,李广的人生悲剧不是没有原因的。

  身先士卒的冒失

  李广本身就来自边境地区的骑兵世家

  在出身上,李广属于典型的六郡良家子。这些人加入军队成为骑士或者加入期门,是需要有马匹和武器,还要有骑射技能。这些都需要一定财力和家传武艺。也就是说,李广其实来自边境地区的中小地主或土地豪强。

  从秦末汉初的战斗来看,有冲击力的骑兵部队虽然不多,但是其重要作用已经在战场上显现了出来。到了汉初,这样的部队依然有限,主要出自边境地区的良家子。所以在文帝和景帝朝,李广的个人武艺显得十分难得。他所在的陇西地区,从先秦就开始习惯与草原文化接近。自然是很多人善骑射,成为汉与匈奴交战的精锐主力。这也是匈奴人奉其为勇士的原因。

  李广的家族在先秦时期就以骑兵出名

  李广的战斗风格,从他的祖先李信和儿子、身上,都看得到影子。李信曾在易水之战中带领轻锐击败燕军,又带领少数部队深入辽东追击流亡的燕王朝廷。但是在后来的第一次灭楚之战中,也是因为前进迅速而疏忽了侧翼防御,惨遭项燕击败。

  从大肆渲染的李广的几次边疆冲突和射虎经历来看,这个人对自己艺术化的骑射本领十分自信。所以经常性亲自深入敌境,去体验的战斗。以至于出身义渠、熟悉李广战术的典属国公孙昆邪就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如果他总是这样不爱惜自己,恐怕会导致兵败身死。也因此把他从直面匈奴左贤王的上谷地区,调到了上郡地区。

  李广面对的匈奴主要是边境袭击部队

  在白登之围到后来的马邑之围期间,匈奴骑兵经常寻找防线上的薄弱点,且永远是打完就走。等汉军集结后赶到,已经是姗姗来迟。因此,汉匈两边没有大规模会战记录。李广参与的大战主要是平定吴楚,对付的是同样方式组织,战斗力还不如边郡驻军的对手。这就是李广积累名声的背景。

  如果说武艺在小规模战斗中的作用很重要,那么在大规模会战中,将领的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将受到考验。

  李广总是对自己的个人武艺过度自信

  同部下脱节

  李广的大部分部下 都没有他的个人实力

  但李广的个人武艺,与他的大多数部下是脱节的。而且他的兵法其实也有落后的嫌疑。

  李广的治军并不严格,对于士卒是散养模式。平时也不注重营地的夜间防御,不设刁斗这样的警报系统。他本人平时话也不多,经常和部下练习射箭,还喜欢一个人在地上画阵型图。

  李广的很多军事习惯都源自战车时代

  那么他画的是什么阵型呢?这从他的一些实战案例中就可以看出大概。公元前120年,李广在面对匈奴包围时下令所有人结成圆阵。还在浚稽山之战中,李广也曾有过章法不错的布阵。但其家族兵法和战斗体系,可能来自于祖先李信的先秦经验。因此,就是在长城沿线,指挥着以步兵、弩手和战车为主,加少数边郡骑士的队伍。

  李广很喜欢带着少数精锐骑兵在前阵开路或者身先士卒。在景帝年间,就带着精骑寻找匈奴军中的精锐射雕手对决,但在归途中被匈奴大军截杀。虽然带着自己的亲随全身而退,但大军主力没有跟上来。因为军中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样能骑擅射,所以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他的风格和行动会和主力军脱节。

  李广还喜欢找匈奴中的精锐射雕手对决

  相比之下,后来的卫霍没有李广那么重的经验包袱,军事经验来自于陪武帝狩猎和期门郎的狩猎活动。武帝身边有北地义渠骑士、,还有匈奴化的贵族后裔作为少年侍卫。这些人帮助汉武帝和迅速学习到原版的草原游牧战法以相关武艺。年轻的对于古代兵法更是嗤之以鼻。

  李广的战斗体系,到了漠北的陌生环境里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让他指挥全骑兵的部队并不理想,已经说明了个人武艺的高低和指挥水平并无绝对的对应关系。

  李广在指挥大规模部队时表现不佳

  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适应力差是李广战绩不佳的另一个原因

  在对于新环境和新战术的适应程度上,李广也明显不如后来者。卫青曾经带着出使过西域,被匈奴长期扣押的作战,所以可以得到关于匈奴的军情和战报。霍去病在平定河西的战斗中,军队里有獯鬻之士,也就是陇西甘肃地区的戎狄士卒。他们对于同胞和草原地形的熟悉度是很高的。

  在行军和扎营上,李广倒是很有匈奴和戎狄的风格。在文帝和景帝的时代,李广的战法是善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带寻找水源,军队阵型松散,士卒们可以自己、自己自便。作死因为李广远远放出斥候,所以也没有遇到很大的问题。

  李广对于部下的约束也远远不够

  这样的战法得以实行而没有大败,很大程度是因为文景时代,汉军还是在长城沿线作战杀敌。在没有远离长城防御体系的熟悉区域内,可以不设严格防御。到了武帝时代,李广的军队一离开了熟悉的边塞防御,就多次受到伏击和围困。甚至因为迷路而误了大事。

  在对待外族人士方面,李广也显得过于刚硬。在对作战时,他曾经用设的方式诱杀对方800人。所在对异族人士的态度上,很可能不会任用外族俘虏。

  李广同样不是一个善于统战的人

  武帝外戚的崛起

  卫青这代人的崛起 也注定了李广的地位尴尬

  李广获得提拔和重用是在文景时代。在汉武帝前,除了开国元勋集团和他们的子孙外,六郡良家子是汉武帝之前对匈奴作战的主力。

  但到了武帝时代,武帝为了推行自己新的内外政策,并适应新战术需要,提拔了一批新的外戚将领和他们的部下。甚至还有一批投降的义渠人和匈奴人。在《卫将军骠骑列传》后面附的16位讨伐匈奴的将领中,仅有曹襄是开国功臣后裔。其余人除苏建、李广、等出身良家子外,剩下的很多人都是追随卫霍的立功将领。

  武帝一朝,李广因为战绩不佳,已经有了命数不好的流言蜚语,这对于他的名望必然有影响。所以在兵员分配上,李广等老将得不到最精锐的战士。和他有相同遭遇的,还有不少文景时代留下的老将。但卫青就能带领最精锐战士深入敌内,让功臣宿将们在自己后面追随。所以在军功上形成了马太效应,差距逐渐拉开。这些六郡良家子在前线冲锋陷阵,但是在主要将领中的代表人物却不多。

  李广在武帝时代往往只是一个重要的配角

  不可控变量的累积

  李广的地位决定了他必须承受更多风险

  因为以上提到的客观和主观原因的积累,导致了李广在武帝一朝明显战绩不佳。除了战术和战法层面的问题,有些情况其实完全是不可控因素,这些事情是李广后来想不到的。

  比如年轻气盛的他在吴楚七国之乱中立功后,私自接受的将军印绶。问题是平定吴楚之乱后,梁国俘虏的吴楚叛军和中央军一样多。梁国占据40余城,打造的军械有数十万件,是当时最强的封国之一。刘武也曾经十分觊觎身后的皇位,对汉景帝酒后许诺的空头皇位支票耿耿于怀,甚至组织杀手刺杀反对汉景帝立他为储君的大臣。李广接受这样的人的将军印自然会受中央猜忌。

  汉武帝只看战果而不重视过程

  虽然武帝即位后对此并不在意,但结合李广报复侮灞陵尉的经历,从侧面说明了此人耿直简朴、缺乏心机。

  除了性格,李广其实还遇到了为名声所累的问题。公元前129年,汉武帝为了摸索骑兵作战的规律,让李广、卫青、公孙敖、公孙贺四人各自带10000人出战。这算是均匀用力,摸索战术的第一步。

  李广的部队往往会受到敌军优先照顾

  但是其他三人算是天子身边的亲随和打猎伴侣,在匈奴人中没有名声。李广却已经名声在外,所以受到了匈奴人的特别关照,惨遭主力伏击。于是,李广算是用自己的失败,为新人们分担了火力,也换来了一条教训,那就是不要分散多路骑兵出击。对于还在积累经验的汉军,还是集中用兵比较稳妥。

  在公元前121年的战斗中,李广以400多人英勇对抗40000敌军的围攻,坚持到了援军抵达。但这一战本质是为霍去病夺取河西打掩护,所以客观上也限制了他取得更大的战果。

  李广在漠北决战中成为了随意摆布的棋子

  到了漠北决战,汉武帝表面上照顾李广的面子,一开始让他打头阵。但是后来武帝为了生擒单于,于是暗示卫青将李广从前军换掉。而卫青为了照顾自己派系的公孙敖,于是顺便将武帝的命令延伸为打发李广走水草少还容易迷路的东道,自己带着亲信去对战单于。虽然卫青最多是偏袒亲信,给李广设置了阻碍,但道路险阻并不一定意味着迷路和延期抵达战场。事后派长史的问询也算是例行公事。

  李广自己也承认在漠北决战中是如此不顺利,是天命的原因。于是和当时的很多高级官吏一样,选择了拔剑自刎的方式自裁。在风气刚烈的,高级将领还有先秦时代的古风。自裁不仅可以以死明志,表示不愿受到侮辱。更重要的是,自裁可以让家人和部下免遭惩罚。所以,汉武帝和卫青的决策和李广自尽之间没有很强的直接联系。李广的自尽除了个人性格和时代风气外,也是因为汉代军法严苛,对于战败将领的惩戒较重。他更有为部下免罪的用意,和之前一贯爱护部下、与部将分享战利品的做法是一致。也才引发了全军皆悲痛的场景。

  李广最后用自杀手段来保护家人和部下

  既然没有受到政治构陷,那么李广的遭遇只能说明他在新的时代,成为汉匈战场上的多余人。综合能力和自我定位差距较大,是李广难封的主要问题。很多后世文人借李广感叹自己的身世,感叹自己不受重用,但又有多少人曾反思自己存在的固有缺陷呢?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