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得雍正高度信任,为什么乾隆却处处羞辱他?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上台之后为神处处羞辱张廷玉,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张廷玉,满清,尽心辅佐、、乾隆三代帝王。历任各部尚书、、首席等职,位极 人臣。
张廷玉是整个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雍正曾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张廷玉的主要功绩有三个方面。
一是筹划建立军机处制度。
雍正七年,因讨伐西北准葛尔部,军队公文往来频繁,军报量陡增。为方便雍正处理紧急军务,防止军机泄露,雍正在靠近的隆宗门设军机房,遴选心腹大臣协助朝廷处理军机大事。
张廷玉此时就是军机处的内阁大臣,亲自制定了军机处的制度。
军机处直接听命于,主要负责草拟谕旨。然后根据谕旨内容,由军机处直接下发给有关部门。
“廷寄”就是张廷玉设置的一种皇帝诏令方式,主要目的是防止泄密。这种诏令不交内阁传抄,而是由军机大臣拟定诏令后,加盖军机处印信,交兵部寄送各部及各地有关官员。
“廷寄”的方式不但提高了军机处的办事效率,还增强了公文保密性,清朝后来一直沿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奏折制度。
他将题本和奏折统一为奏本。凡是官员要禀报的事项,一律先简明扼要地写出奏折,呈皇帝御览后,做出批示,官员再根据批示,写出详尽的正式报告。
,张廷玉还实施了缴本制度,规定所有朱批奏折全部查收呈缴,大大地降低了朝政泄密的风险。
三是整肃吏治。
康熙年间,张廷玉担任吏部左侍郎,大力整治官员工作懈怠、请托送礼之风。强硬地惩处了奸吏“张老虎”。一段时间内,官场风清气正,吏治严明。
雍正十三年,雍正临终前遗照“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
但乾隆即位后,却处处打击张廷玉,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张廷玉被动卷入党争。
张廷玉一辈子谨小慎微,异常低调。但在乾隆初期,他还是避无可避地陷入了党争。
雍正去世后,鄂尔泰和张廷玉领遗命,同为辅政大臣。但两人关系不睦,经常互相拆台。表面上矛盾未激化,但在朝臣中自然地分成了两大派,形成了“满则思依附鄂尔泰,汉则思依附张廷玉”的局面。
而且,家族在朝为官人数众多,有记载的就有19人,可谓满门荣耀,权倾朝野。
这是张廷玉始料不及的,更是乾隆不想看到的。党争在历朝历代都有,但前提是皇帝要能驾驭。如果党争太烈,危及皇权,任何帝王都是不能容忍的。乾隆对此大为光火,曾数次痛斥二人,但收效甚微。
第二,张廷玉重提配享太庙一事。
张廷玉给乾隆上书“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意思就是提醒一下乾隆,雍正是有遗命的,你可不能忘了。
从张廷玉的角度说,他为清朝劳碌一生,鞠躬尽瘁,帝王的赏赐是应该的。况且,配享太庙的恩赐不是张廷玉伸手要的,是雍正主动给的,乾隆上台后从未提及此事,张廷玉又非常在乎这件光宗耀祖的事。所以,忍不住善意地提醒了一下。
乾隆“上意不怿”,听后很不高兴,认为张廷玉居功自傲,倚老卖老。但还是在第二天,颁手诏赐之。
第三,乾隆有抑汉扬满思想。
满清自入关以来,始终认为汉人无法和满人相比,骨子里轻视汉人,这种想法贯穿满清统治的历朝历代。
张廷玉和鄂尔泰同为顾命大臣,互为党争对手,但乾隆在处罚两人时,结果大相径庭。张廷玉被削夺一切官职,罢去配享太庙的尊荣,收回帝王赏赐的一切财物,“终身不令觐”。鄂尔泰则一生平安,得善终。
第四,张廷玉没有处理好细节。
一是他反复请辞回家养老。
在张廷玉第一次上奏请辞时,乾隆婉言相劝,张廷玉只得留下。但后来,他又一次请求返乡,终于惹怒了乾隆。
二是他遣儿子谢恩。
在乾隆手诏给他配享太庙后,张廷玉居然派次子张若澄上朝谢恩,这就有点不懂规矩了,于是乾隆龙颜大怒,处罚了张廷玉。
但最终,乾隆还是谨遵雍正遗命,赐张廷玉配享太庙。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