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为什么能被称作“魏晋七贤”?嵇康与儿子天命难改
为什么能被称作“魏晋七贤”?嵇康与儿子天命难改!下面学习方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魏晋七贤中的嵇康,出身贵族,是的侄孙女婿。其时,曹操虽死,但余威尚在,如果循着这层关系去爬官,去过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这对于嵇康来说,确实太容易了。但嵇康却采取了一种“反叛”的姿态,与其他名士一起,发起了一场不与当局合作的运动。不但不去政府当“公务员”,就连“国营企业”也不进,只是在洛阳郊外开了个“铁匠铺”,当起了“个体户”。当“个体户”本无所谓,自己管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悠哉游哉,。
嵇康其实很明白,当“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那是需要保护伞的。别人花钱都要去找保护伞,但嵇康却是保护伞主动上门来保护了,他偏不要。在洛阳城里当大官的钟会,带着各部门的人来给嵇康挂“重点保护”的牌子,现场办公,政策优惠,他却睬都不睬,搞得钟会很没面子。等人家要走的时候,他又冷不丁地甩出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也只好冷冷地回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就为嵇康日后埋下了致命的伏笔。
当朝主张以“忠孝”治天下,嵇康却一味揭露其虚伪,还时不时地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时评,这不是存心找死吗?嵇康被钟会告发了。公元262年,嵇康被押上刑场,路终于走到了头。这个时候的嵇康,依然不肯认罪,他让人拿来一架琴,从容淡定地弹奏了一曲的《广陵散》,曲终,人散,余音绕梁,三日未绝。
按常理,像嵇康这样铁骨铮铮的硬汉,应该教育后代继承自己的“遗志”,发扬光大自己的节操和风骨才是。可的是,嵇康在临刑前夕,写了一篇《家诫》,给他十岁的儿子嵇绍。洋洋千言,其语谆谆,教育他千万不要像自己这样走上一条不归路。概括起来是将来千万不能充硬汉、好汉;领导送人时,不要跟在后面,因为有朝一日领导给别人小鞋穿时,别人会怀疑是你在煽阴风,点鬼火;在酒宴上,碰到有人争论,不要在旁边看,要走开;别人劝酒,你即使不愿意喝,也不能拒绝,而是要谦卑客气地端起酒杯……
这是嵇康对自己所坚守的人格发生动摇了吗?是对自己所认定的信仰有所悔改了吗?都不是!这是一个父亲在临刑前,对儿子所倾注的大爱。他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做嵇康第二,而是要服从统治者,从而换取安稳的日子,过上幸福的生活,至少不能像自己这样,为当朝所不容。几乎所有的父亲,在儿子的幸福面前,都有可能向现实低头,向生活投降,向自己所痛恨的丑恶屈服。而就他本人而言,则坚决不!这就是父亲对子女的爱!这里呈现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凄苦苍凉与杜鹃泣血般的悲壮情怀。
嵇绍果然听从了父亲的临终遗言,忠心服务于司马帝王家。他后来服侍的,就是那个听到青蛙叫,便问“是为公鸣,还是为私鸣”的史上最傻的。而他对这个傻瓜皇帝的忠诚与他老爸对司马皇帝家的反叛是一样的出名。河间王与成都王起兵叛乱,京城告急。晋惠帝,与成都王交战于荡阴一带。不料,晋兵兵败如山倒,随驾的官员们各自奔逃保命,卫兵们也早己作。此时惟有嵇绍独自护卫在皇帝的身边,用肉体去抵挡飞蝗般的羽箭。嵇绍倒在了血泊中,晋惠帝却得救了。
嵇康被皇帝所杀,嵇绍却替皇帝去死,这父子俩,虽然所走的道路不同,却同是因帝而死,这是令嵇康万万没料的。在命运不能自主的时代,嵇康不但为自己设计的自由与独立之路走不通,就是为儿子设计的平安而庸常之路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嵇康与儿子看似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路走到其结果就是殊途同归。这就是未可预知的天命!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