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攻楚惨败损兵10余万,秦始皇为何不处死他?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秦汉之际,中国的名将特别多,的祖先李信就是其中之一。,李信却犯下一个大错,打了一次大败仗,葬送了10余万大军,获悉消息之后,。
按照古今惯例,如此惨败的将军,往往即便不被处死,至少也会遭到罢用,那么李信结局如何好像不需多说,但秦始皇对李信的处理却。
秦始皇一统六国时,李信年纪较小,属于少壮派。因为作战勇敢,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中记载,“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始皇以为贤勇”。
公元前228年,秦国彻底灭韩之后,率领数十万大军围攻,当时李信就率领一支军队出太原、云中。,这一战没有灭掉赵国,只是让赵国臣服。
公元前227年,刺秦王失败,秦始皇勃然大怒,派王翦、李信等攻打。第二年,李信攻破燕军,穷追不舍,逼迫燕王杀掉,由此得到秦始皇的信赖。
《史记·王翦列传》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这两次大胜,让李信在秦始皇心目中的地位如日中天,秦始皇对他的话极为信任,于是有了一次惨败。
攻打燕国之后,秦始皇准备灭掉,在主将人选上,秦始皇主要有两个王翦、李信。于是,秦始皇亲自面试了这两人。
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楚国),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李信和王翦的答案相差极大,但由于李信日隆正隆,于是秦始皇选择相信李信。,相差40万兵马,可以省下无数钱粮。所以,秦始皇认为王翦老了,打仗求稳实际胆怯了,李信年轻壮勇,他的话是对的。于是,秦始皇派李信、等人率军攻楚。
起初,,但很快项燕却在积蓄力量,找准机会尾随李信部队,史书记载是“三日三夜不顿舍”,最终大败李信,歼灭秦国10余万军队。
攻楚之败,李信肯定是罪不容赦,那么他的下场如何,秦始皇反应如何呢?《史记》记载的秦始皇反应,实在让人钦佩,这不是后世吹嘘的千古一帝所能做到的。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秦始皇获悉消息,勃然大怒,但他第二反应却是去找归隐的王翦,主动承认错误。看一看历史,起兵之初,清军败势如潮,承认错误了吗?
王翦答应出山,一定要60万大军,秦始皇是“为听将军计耳”。此后,王翦率军60万,一年多后灭掉楚国。
本文主角李信,究竟有何处罚呢?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在此后灭燕、灭齐之战中,李信却又再度出现了,所谓“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公元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
秦始皇为何不仅放过李信,而且还再度用李信?其实,归纳起来有三个心态一是秦始皇认为攻楚之败第一罪人是他,所以他对王翦第一句说的是“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他有用人和领导责任;二是第一罪人虽是李信,但秦始皇认为自身也责任重大,所以只是略作处罚;三是秦始皇认为“不以一场成败论英雄”,李信虽有一次败,但还可以大秦一员猛将。
正因如此,所以有学者感慨,秦始皇无论哪一种想法,都足以让后世明君汗颜,敢于承认错误,有容忍别人过错的宽阔心胸,还敢于启用败军之将,这才是真正千古一帝的风范。
值得深思的是,秦始皇的这一宽广胸怀,不仅知错能改,而且勇于承认错误,或许这也是他能够快速一扫六国的重要原因。所以,对秦始皇的研究,可能不应局限于一系列政策措施上,还应包含他的宽阔胸怀。论人格魅力,古今帝王几人能与之相比?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