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为什么会被说成是蟋蟀皇帝?原因是什么
他创造了媲美的盛世 为何被黑成蟋蟀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1413年,蒙古。在朱棣的北伐大军中,有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
这就是两年前被朱棣确定为皇太孙的。
当年,朱瞻基出生时,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将一个大圭赐给自己,还说了八个字“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朱棣觉得这是一个吉兆。数年后,朱棣发起了影响大明王朝进程的“”。
或许正因为此,朱棣很疼爱朱瞻基。朱棣经常带他离开京城去狩猎。北伐蒙古时,朱棣也有意将朱瞻基带在身边,在北方的风沙之中进行磨炼。
1425年,当父亲朱高炽因病去世后,朱瞻基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明王朝新的掌舵者。那一年,他才27岁。
朱高炽曾经打算把朝廷从北京迁回南京。主要是因为北京离蒙古太近,如果残余势力反扑,北京将首当其冲。为此,朱高炽有条不紊地开展了一些前期工作,如设立了南京守备,派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坐镇指挥。指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主持工作。,朱高炽在实施计划前去世,使得这一计划暂时中断。
朱瞻基即位后,作出了一个现在看来十分英明的决定取消父亲的迁都计划,继续以北京作为帝都。
毫无疑问,朱瞻基继承了祖父朱棣的某些优良品质。他愿意将都城尽量靠近北方,身体力行地履行“天子守国门”职责。
俗话说“三十而立。”年方27岁的朱瞻基,看起来是那么年轻。这让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看到了。比如,朱瞻基的皇叔,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颇有军事才能,在“靖难之役”中累立战功。当年轻的朱瞻基初掌大权时,朱高煦学习父亲朱棣,打着“”旗号,向朝廷发起进攻。,朱瞻基不是建文帝,朱高煦也不是朱棣。在太子少傅、谨身殿兼的建议下,朱瞻基御驾亲征,三下两下就打败了朱高煦,并将他生擒。
在打败朱高煦后,朱瞻基立即召见赵王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兵权。
朱瞻基对朱高煦还是挺仁义的,虽然起兵谋反是株连九族的大罪,但他没打算杀掉叔父,只是将他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还去探望他——没想到,朱高煦故意伸出腿,将侄子绊倒在地。
朱瞻基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居然将铜缸顶起来。朱瞻基随即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铜缸内……
就这样,一直困扰大明王朝的潘王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朱瞻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打败汉王朱高煦,吓服赵王朱高燧,固然与他突出的个人能力有关,也与身边一群贤良之臣有关。
朱瞻基一朝,涌现了不少精明能干的大臣,如众所周知的“三杨”。前面提到的杨荣,就是其中之一。“二杨”分别是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太常寺卿。,还有、蹇义等五朝元老。
这些朝廷重臣各有所长,有的简重善谋,有的博古守正,有的明达有为,有的含弘善断。就具体事物而言,他们有的擅长选拔人才,有的擅长军事谋略,有的擅长制定礼仪。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以国家大事为重,彼此之间包容合作,绝不相互攻讦。
比如杨荣熟悉军务,办事果断,可有一个小毛病,爱贪小便宜,多次接受边关将领赠送的良马。朱瞻基知道后,向杨士奇询问。杨士奇却夸了杨荣一通,说不应该因为这种小毛病就放弃了他。
朱瞻基笑了,马上透露一个消息,说杨荣曾经在自己面前说他和夏原吉的坏话 。
气氛一下子尴尬起来。
杨士奇毫不在意。他恳请朱瞻基像包容他一样包容杨荣。
后来,杨荣知道了这件事,很羞愧。
在治国理政上,朱瞻基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
他在位10年间,实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这里有一个故事。
1430年3月的一天,朱瞻基外出期间经过一片农田,看见农田里有耕种的农民,就停下了,地取过农具,亲自下田犁地。到底是从没干过农活儿的人,朱瞻基还没动几下,就累得。朱瞻基回头对身边的大臣说,我才做几下就感到不胜劳累,农民常年劳作是很辛苦的。
朱瞻基吩咐赏赐农民钱钞。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朱瞻基虽然身处皇宫,但他对底层民众的艰辛生活是有一定了解的。这就使得他在制定国家政策时,会考虑底层民众的利益。
在军事上,朱瞻基跟祖父朱棣一样,多次御驾亲征,外御蒙古、内平叛乱,保持了大明王朝的屹立不倒。在财政上,朱瞻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减免惩罚性税赋,发展经济。在文化上,实施比较宽松自由的文化政策,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朱瞻基用10年时间,加上父亲的一年,创造出一个媲美“文景之治”的盛世——“”。
可是,创造了“仁宣之治”的朱瞻基,却被人称为“蛐蛐皇帝”。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朱瞻基在处理公务之余,的确爱好玩耍蛐蛐。吕毖在《小史》里记载“帝酷好促织(蛐蛐)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是说朱瞻基爱好蛐蛐,经常从江南获得,以至于蛐蛐身价百倍。在其《》中也提到“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宣德即朱瞻基的年号。
一个普通人,爱好蛐蛐之类,无可厚非。一个皇帝,也有此爱好,似乎就有之嫌疑,至少不是有德之君。自明朝以来,坊间大多持批评态度,甚至有“太平天子,促织皇帝”的说法。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