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退位之后做了什么?乾隆为什么要“禅位”?
退位之后做了什么?乾隆为什么要“禅位”?下面学习方法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乾隆是中国古代实际掌权最久的,在位一共60年,禅位后又掌权了3年,加起来一共是63年4个月的时间。不过乾隆退位太上皇后依然牢牢把控朝中实权,那他为什么还要提前禅位呢?其中的原因说法很多,有说乾隆此举是为了能够顺利继位,也有说乾隆是为了除掉,其实这样做是存在某些风险的。下面就为大家解析下其中的缘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要说乾隆当上太上皇后,他都干了什么?必须从“禅让”说起。
据乾隆自己说,自登基之初,他就曾焚香祷告上天: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统治六十年,一定会在八十有五岁时传位皇子,自己退休下台。
为了成为千古第一帝,千古第一全人,八十五岁时,乾隆必须唱这一出“禅让”大戏。
然而,帝王“禅让”从来都是具有很大风险的,在乾隆之前,尚没有成功的“禅让”。尧舜禹的禅让,是后世的粉饰,不是真禅让;唐高祖李渊禅让,是被儿子李世民用刀逼迫的,禅让之后当了九年如同囚犯的太上皇,最终悄无声息地死去;也没好到哪里去,禅让后在儿子的猜忌提防中胆战心惊地生活,身边的大臣、近侍一个个被流放,最终在软禁中郁郁而终;至于宋明搞禅让的那几个皇帝,、宋高宗、,下场都不好,无一不悲惨。
所以对乾隆来说,禅让要搞,但禅让的风险也必须规避。
为了保证当上太上皇后不落入囚徒的境地,乾隆搞的禅让水分很大。
在退位之前,乾隆就明确宣布:新皇帝只负责接待、开会、祭祀、礼仪之类的日常工作,至于“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他“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听我训导,将来知所遵循,不至错误,岂非天下之福哉。”
退位之后,在接见朝鲜使臣时,乾隆更借此向各国宣称:“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
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乾隆退位后,还称“朕”,他的旨意还称“敕旨”,文武大臣进京陛见以及高级官员赴任前都要请示他的恩训。
虽然乾隆在退位前花巨资修建了宁寿宫,但真正禅让退位后,他根本没有搬离象征皇权的,为此他解释说:“予即位以来,居养心殿六十余载,最为安吉。今既训政如常,自当仍居养心殿,诸事咸宜也。”
由此可见,乾隆虽然禅让当了太上皇,实际上却是退而不休,依旧牢牢地握着皇权,依旧是一国之主,而嘉庆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就是乾隆身边的高级秘书。
所以,当太上皇的那三年,虽说日常工作不再占用乾隆的时间精力,但他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退休老人,搞宴会享受最后的荣华固然少不了,但他的身心还是原样,甚至比以前还要紧张、操劳。
此话怎讲呢?
就在乾隆完成禅让的同时,嘉庆元年正月初七,陕西、四川、湖北的交界地即爆发了规模不小的白莲教起义。
为了镇压白莲教,乾隆几乎用上了全部的残存精力,悲催的是,此时的乾隆再没有盛年时的“英明神武”,在那三年时间里,即便他动用数十万的军队,花掉七千万两白银,一日不停地调兵遣将,结果却是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
在大家伙素朴的印象中,当太上皇的那三年,乾隆应该是、奢侈无度的,其实不然,他更多的是孤独、昏庸、心忧以及无可奈何。
《春冰室野乘》中记载的一幕很能从侧面反映乾隆最后几年的光景——
一日,早朝已罢,嘉庆帝和和珅入见。和珅至,乾隆南面坐,嘉庆西向坐一小杌(u,乾隆召见臣工时的小凳子)。和珅跪地良久,乾隆闭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语,嘉庆极力谛听,终不能解一字。
久之,乾隆忽目曰:“其人名?”
和珅应声对曰:“高天德、苟文明(皆白莲教首领姓名)。”
乾隆复闭目诵不辍。移时,始麾之出,不更问讯一语,嘉庆大骇愕。
他日,嘉庆密召和珅问曰:“汝前日召对,上皇作何语?汝所对六字,又作何解?”
和珅对曰:“上皇所诵者,西域秘密咒也,诵此咒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奴才闻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教匪悍酋,故竟以此二人名对也。”
可见,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英明君主,最后几年对白莲教起义竟如此无可奈何,独自念咒,意欲制敌于死地,何等的昏聩、孤独、心交力瘁。
嘉庆三年以来,太上皇乾隆的身体并未见有异样,然而嘉庆三年腊月底,八十九岁的乾隆得了轻微感冒,起初谁也没有在意。嘉庆四年正月初一,乾隆还如常御座受礼,接受嘉庆和诸王贝勒及二品以上大臣拜年,但到了初二,乾隆突然就不行了,初三就驾崩了。
这倒很符合皇帝的驾崩规律,死的都很干脆,绝不拖泥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