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悼公:弭兵之会的和平假象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弭兵之会的和平假象:鲁悼公时代那些小规模的战争!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如果说谁考虑问题比别人想得更长远,那么一定不是在说周天子们,也一定不是在说诸侯国君们。时代毋庸置疑是个乱世,春秋之乱,在于;而战国之乱,要说是礼崩乐坏就过于简单,更应该说是礼乐已经没有了。这种格局的形成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左传》里记录的故事,上鲁隐公,下止鲁哀公,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春秋时代。为什么左丘明会如此抉择,这本身就可能是一个谜。
人生七十古来稀,一人之生命,若能超越七十岁就是非同寻常,又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古语,前三十年是经历,后三十年是经验,所以左丘明写春秋的时间,至少应是在鲁哀公之后,而又在鲁哀公之子鲁悼公之前。因为历来国君多忌讳,左丘明写鲁哀公死是可以的,但鲁悼公未死,左丘明就不能写鲁悼公死了。更重要的是《左传》附录注释有智伯之死,这大致就在鲁悼公十年左右。那么这段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会让左丘明著作如此恢史?
鲁悼公即位的那一年,大约是在公元前467年,也就是《》中的“十年”,这年里有“彗星见”。古代人讲究星象之事,彗星过境大多就是有事情发生。鲁悼公在位时间很长,据说有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之间,中原实际上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情。在鲁悼公即位的前几年里,春秋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去世了。中原人对弭兵之会尚有寄托,尤其是小诸侯国们对于大国战争心胆俱疲,所有诸侯们都认为这是战争时代的低谷期,和平才是主流思想。
而“弥兵之会”给中原小诸侯们带来的只是一种假象,强国诸侯们并没有放弃称霸的任何机遇,只不过当年是强国的诸侯国君,而其时已经变成了即将夺取政权的权卿们,还有那些龟缩在边境地区的所谓蛮夷诸侯国,正在低调的发展着,秦国大力与戎狄部族、与古国为战,史载:“伐蜀,取南郑”,秦国稳固西部而后,往往寻得机会就要与接壤的韩赵魏三家进行对抗,这本质上是一种战力试探。
这个时代充斥着各种小规模的战争,很多诸侯国们都在暗自蓄力,为即将到来的大战乱时代摩拳擦掌,的政权仍受季、孟孙氏、掌控,晋国的韩赵魏三家正在与荀氏家族展开最后的权力拉锯战,则在霸持齐国朝政,秦国开始与诸侯国们展开外交活动,北进攻灭陈国、、杞国。这个时候传统意义上的春秋已经结束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晋国三分和齐归田氏 ,大致也是在鲁悼公的时代完成。
一旦走上了变局的路,再要改变就非常困难了。什么是战国,战国就是要有持续不断的战争,这些年诸侯们所规划的种种假想,或者内心之中对宏图大业的渴望,即将在数年之间掀起惊涛骇浪。三十年一段轮回,三十年所准备的,将宣告着百余年的动荡。晋国幽公朝见韩赵魏,可谓是颠倒君臣名分。而鲁国周礼已经,就连边境的秦国也堂而皇之的开始祭祀,努力的把自己的异族身份向中原极力靠拢。 “定王崩,长子去疾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天子之家也开始互相残杀,这即为大动荡的前兆。
这个时代不属于任何大儒们。鲁国人的国力已经无法支持人才的发展,发端于鲁国的很多儒学者们,鲁国的三桓家族已经无法给予他们任何的经费和权力支持,因此他们开始流散于诸侯列国,子贡来到齐国闭门著书,写出了影响后世的《越绝书》;孔悝为官,楚王称书为“良书”,墨子也认为是“道不行不受其赏,义不听不处其朝”,依然辞行江湖;子夏来到,创办西河学派,而西河学派中的李悝,还有等人,将为战国之世带来第一个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