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李渊的孙子,杨广的外孙,最后结局如何?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一代明君,共有十四个儿子,俗话说"各不同",他的儿子们似乎没有遗传到他的良好基因,或早夭,或谋反,或无德,大多以悲剧收场。
他的十四个儿子中,除了二、十一、十二子早夭,十三子李福因平庸无能得以善终外,其余十个都,其中三子吴王李恪的下场更令人同情和惋惜,他因卷入政治斗争中,最终被陷害致死,"海内冤之",天下人都为他。
李恪是唐太宗的第三子,他的母亲则是隋炀帝之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有着很高的声望和政治地位,李恪本身颇有才干,史书上称他"善骑射,有文武才",唐太宗认为他和自己很像,文武双全,对他尤为宠爱,他在百大臣中的声望也越来越高,当时唐太宗已立为太子,又想用李恪代替李治,和商量时,遭到他的坚决反对后作罢,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但这却为李恪之死埋下了祸根。
作为"保皇党"的代表,为了永绝后患,彻底解除李恪潜在的政治威胁,长孙无忌利用起房遗爱谋反案,最终诬杀了吴王李恪。
永徽三年(652),此时唐太宗和都已经去世,作为太女的愈加恃宠娇纵,当时房玄龄的封爵原本属于长子房遗直,她为了帮丈夫房遗爱夺得封爵,公然诬陷房遗直非礼自己,房遗直也把高阳公主的各种罪状揭发出来,双方互相攻讦,由家庭内讧上升到对簿公堂。
于是唐高宗下令让长孙无忌来处理,这件事本来和吴王李恪毫无关系。但在长孙无忌的利用下,房遗爱诬陷李恪和自己同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降罪,也难逃一死,更无辜的是李恪被牵连致死。
关于这起冤案,史书上多有记载,并且一致认同李恪的冤案。《唐会要》中记载"恪有文武才。太宗尝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会房遗爱谋反。遂因事诛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仅凭房遗爱的一面之词,就以谋反罪名将李恪定罪,未免难以让人信服,需要罗织起一整套罪行来堵住悠悠众口。
但李恪一生并没有犯过大错,他的任职经历也比较简单,他在贞观二年(628),年仅十岁时被封为,贞观十一年(637),改封吴王,授安州都督。在安州都督的任上,他犯了一个小错误,因为多次外出射猎,破坏了百姓的庄稼,他多次被人告状,以致太宗盛怒之下罢免了他都督的官位,并削去封户三百。
太宗虽然生气,但也能理解。毕竟李恪此时才十九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纵情畋猎也情有可原,唐太宗本身也喜好打猎。
实际上,皇族都是畋猎的狂热分子。,就是这样一个小错误,却给了长孙无忌他们构陷他谋反的依据,说他受到太宗处罚后,表面上改过自新,内心却"怀卷凶戾",变得更加凶狠阴险,以此构陷出李恪的谋反动机。其实,李恪自从贞观十一年被罢都督后,再也没犯过什么错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即使没有畋猎这件事,长孙无忌一派还是会找别的借口来陷害他。
在诬陷李恪的整个过程中,唐高宗似乎并没有参与,只是授权长孙无忌全权处理,而后世文献中也都把问题归咎于长孙无忌,甚至李恪临死前咒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也被记录下来。
房遗爱曾在面见唐高宗的时候说出了案件的实情,唐高宗却认为案件已结,为时已晚。虽然他曾试图免除李恪的死刑,痛苦求情,也难以改变李恪的结局。这跟他初登皇位,权利还无法跟长孙无忌为主的势力相抗衡也有关系。从后来立为太子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唐高宗本不愿李李忠为太子,无奈迫于宰相们的压力,最终妥协。
李恪在永徽四年二月六日被赐自尽,年仅三十五岁。作为无辜的政治牺牲品,他的遭遇是很让人同情的。
天道轮回,果报不爽,李恪死后不到两年,长孙无忌和唐高宗闹翻,此时唐高宗已全面掌权,为了彻底解除长孙无忌对自己的威胁,他以同样的方式和逻辑,将长孙无忌构陷致死。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