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诗人辛弃疾,无论是用剑还是用笔他一直在战斗!
大宋诗人,无论是用剑还是用笔他一直在战斗!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宋词有婉约之美,有豪迈之壮。
他以词赋闻名于世,与合称“苏辛”,与并称“济南二安”。
他精忠大义,与齐名。论文采词作,与不相上下。
他写杀敌报国
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每一首读起来都能让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
他写人生体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们只知他是赫赫有名的豪放词人,却不知他亦是满腔热忱报效祖国的热血赤子。
01.少年之志
公元1140年5月,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历城。
时势造就英雄,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一年,宋金之间爆发了战争。
南宋是忍气吞声惯了的“懦弱”,即便战场上占得上风,对金国的“威风”还是心有余悸。
于是在高宗和的主持下,议和称臣,割地赔款,还送上了一份大礼——派岳飞父子的性命。
南宋政府靠此得到了短暂的安定,临安恢复了安宁,西湖畔又开始歌舞升平。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虽南方临安人已经忘记了亡国之仇,纷纷醉倒在富贵温柔乡。
在北方,人民并没有顺服于金人的统治,面对民族压迫,抗金起义时有发生。
辛弃疾就成长在这一片土地上。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为家计所困,未能南下,曾在亳州谯县做。
辛赞虽身在但却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每逢闲暇就带着辛弃疾等子孙辈登高望远,指画江山,传授技艺。
辛弃疾从小受祖父影响,文武双全,对于兵法有自己的见解。
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这便是辛弃疾的少年之志。
02.名扬天下
高宗绍兴31年(公元1161年)。
金主完颜亮发动60万大军,兵分四路南侵,叫嚣着在百天之内必然灭掉南宋。
面对金人的暴虐和横行,宋人不堪压迫,纷纷造反。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在今水泊梁山一带,带头起义。
由于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辛弃疾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面对风起云涌的动荡局势,辛弃疾也迅速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投奔耿京。
辛弃疾便跟着耿京“上马击贼,下马草檄”。
还没来得及大展身手,起义军首领耿京就被叛徒张安国杀害。
起义军一时群龙无首,很快溃散。
1162年闰二月的一天晚上,在金人占领区的山东济州城内,金兵5万大营之中,新任济州知州张安国,正在宴请几位金国将领。
张安国和几位金将推杯换盏,称兄道弟,气氛非常热闹。
此时,一个士兵报告张安国说,外面有个大汉要见您,说曾经和您一起共事过。
张安国酒兴正酣,面红耳热,想也没想就踉跄着出去了。
刚出大门就见一个高大雄壮的身影猛扑过来,抓着张安国扔在马背上,便扬鞭策马而去。
等金兵将领反应过来时,只见驰马之人已经出城,向南方奔去。
南宋人在《稼轩记》中形容此次事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辛弃疾活捉张安国堪比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也是辛弃疾的人生写照。
这一年辛弃疾23岁,这是他年少扬名的时刻,也是他一生中的巅峰时刻。
03.平定叛乱
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退位,宋孝宗继位。
新帝继位,推行新政,主张抗金。
此时的辛弃疾在江阴作签判,他觉得机会来了,是时候报效祖国,上阵杀敌了。
可他人微言轻,满腹经纶无人懂得,所以向时任江淮宣抚使张浚出谋划策谋。
张浚此人志大才疏,向孝宗提议攻打金兵时忽略了辛弃疾最核心的“分兵杀虏”。
符离之役,不战而溃。无可奈何的宋孝宗和金国签订了和议,史称“”。
面对惨败,辛弃疾捶胸顿足,胸中意气无处排遣。
他亲自面见孝宗并献书《美芹十论》,提出一系列作战方案,又向宰相呈书《九议》军事论文。
可当时的南宋官场,文官只懂得享乐,武将也不思进取,议和派大行其道。
南宋政府更是目光短浅,他们把辛弃疾从北方投奔南方的爱国者,蔑称为“归正人”,视为异己分子不重用。
1175年,南宋内部爆发动乱,一众朝臣,派辛弃疾前去平乱。
一心规划如何对金作战的辛弃疾,阴差阳错的将军事才能用到了内部的平乱上。
一个叫赖文正的茶商在湖北起义,很快到了江西建立根据地。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辛弃疾从当地驻军,农民之间招募勇士。组织了一支作风剽悍的精锐部队。兵分两路,一方进攻,一方防守。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在茶商军支持不住时,辛弃疾便去招降,茶商军纷纷投降。
因为平乱有功,辛弃疾得到了升迁,1177年,被任命为湖北安抚使。
名为提拔,实为平乱。当时湖北境内治安混乱,盗贼猖獗。
辛弃疾上任后用常规的手段并不奏效,于是按照“治乱世用重典”的办法,实行“严打”政策。
采用“得贼则杀,不复穷究”,抓到盗贼就杀,不再通过审理手续。
湖北的治安变好了,百姓拍手称赞,但也埋下了祸患。
04.壮志难酬
1179年,辛弃疾被调任湖南,不惑之年的他没想到将会在这里迎来南归事业的高峰。
他人生的光荣与梦想,起伏与转折,悲伤与落寞,都将融合在此地。
来到湖南的辛弃疾又碰到了农民起义,这一次他作为旁观者的角色,看到了农民被赋税压迫被官吏驱赶。
于是辛弃疾上书宋孝宗《论盗贼劄子》,为老百姓喊冤。他说“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取乞害之……。”
他认为认为农民起义是官逼民反,要想真正治理必须整顿吏治,爱护百姓。
皇帝听后,让辛弃疾放开手脚干并任命他为湖南安抚使。
为确保湖南长治久安,辛弃疾给朝廷打报告在湖南建立一支,用来维护当地治安,镇压贼寇。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他昂昂千里,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到记恨和排挤。
1182年,一场风暴正向辛弃疾席卷而来。
监察御史王蔺上书皇帝,弹劾辛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说他家中并不富裕,怎来钱财养兵,全因他推行严政,虐害平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因名声所累,所以含冤受屈。
辛弃疾刚接到浙西提刑的任命,可是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撤销了一切职务。
自古皇帝皆多疑。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
从29岁到43岁这短短13年间换了14次官职。
官职被罢,辛弃疾便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西江月便是他在带湖上饶隐居时所作。
归隐之后,辛弃疾再也没有机会为国尽忠,一心恢复中原成为了他此生的执念。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他,放下了手中利剑拿起了狼毫。
即便身处山林,心里想的却还是疆场。
1203年,主张北伐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当他登上城楼,回首昔日上阵杀敌时,写下这首《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是感伤,是无奈,是悲愤。
,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他又被迫离职,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到铅山。
1207年,朝廷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让他快速到临安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重病卧床不起。
他熬到68岁,也没能等到南宋灭金,只听到一场场战败的消息。
弥留之际嘴里念叨的还是“杀贼,杀贼,杀贼!”
这个一生都梦想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人物,就此走到了尽头。
05.不改初心
辛弃疾一生,三仕三已,自他南归43年,或赋闲散居,或沉沦下僚,不得尽其才。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一世英豪,不得不过着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万事云烟忽过的无聊生活。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年少成名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生风。
进入中年后,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沉浮,他已无法点兵沙场,但却仍醉里挑灯看剑,心系祖国山河。
暮年退隐仍未中止恢复中原的宏愿,弥留之际仍不忘杀敌报国。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他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他将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全部寄于词作之中。
刘辰翁在《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辛弃疾的一生都在坚守初心,不畏权贵。从不向世俗妥协半分,永远如少年般意气热血,用力而又认真的活着。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