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臣孙嘉淦:敢直谏雍正,还告诫乾隆远离和珅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孙嘉淦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孙嘉淦的耿直,屡屡得罪,可谓是当面触犯“龙颜”。他这种做法,简直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是,这样的劝说方式,往往还能收到不凡的效果。
康熙皇帝晚年时候,各位皇子之间互相争夺储君位置,已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康熙去世之后,有一人终于在尔虞我诈、刀光剑影之中获得了胜利,他就是帝。
民间对于雍正帝的即位颇有微词,而且雍正帝的性格也异于常人。表面上看,他并不是一位容易被说服的君主,但事实上,的才干和度量,并不在其父之下。在他刚刚登基时,满朝文武都不敢贸然进谏,只有孙嘉淦上疏建议雍正帝“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
可想而知,这份奏折一上,人人咋舌,雍正皇帝看后更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封奏折颇有“”的嫌疑在皇室的储位斗争尚未平息之时,孙嘉淦要求“亲骨肉”,自然会惹怒雍正帝。
雍正帝决定要严惩这个的狂妄之士,身边的内阁朱轼说话了“这人虽然很狂妄,为臣十分佩服他的胆量”。雍正帝听闻此言沉默许久,笑着说“我也不能不佩服他的胆识”,随即提升孙嘉淦为司业,这件事。
谁也没有想到,孙嘉淦竟然因祸得福,从此以后被朝廷所倚重,他“直”的名声,也传于朝廷内外,正如雍正帝所说“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孙嘉淦的《三习一弊疏》,告诫乾隆远离和珅这样的小人
乾隆皇帝登基后,同样十分赞赏孙嘉淦的人品,他很信任孙嘉淦,将正在河东盐政做官的孙嘉淦召回,委以右都御史的重任。
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孙嘉淦这不仅是升职了,还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难能可贵的是,孙嘉淦并没有“谢主隆恩”,而是有上疏一本,名曰《三习一弊疏》。这封奏折里面的内容为何?
“三习”就是三种恶习,简略地说,就是如果皇帝喜欢听阿谀奉承,长以此往就会慢慢变得不爱听实话;喜欢阴柔谄媚的言辞,不加控制就会慢慢厌恶刚正之人;打心里喜欢顺从的人,就会忽视甚至敌视恶言直谏的人。也就是说,孙嘉淦的上疏,就是想要让皇帝远离小人,不要唯我独尊、自以为是。
遗憾的是,乾隆皇帝并没有听从孙嘉淦的告诫——他后期宠幸和珅,由此可见孙嘉淦是有先见之明的。
这封奏折一上,百官哗然。在他们看来,皇帝刚刚登基,连大臣都不敢说的话,孙嘉淦一个汉人竟然地说出来了,这成何体统!
乾隆帝何等心胸,他见到孙嘉淦竟然敢这么“直”,并没有像雍正帝那样,还要大怒之后沉吟一阵才缓过神,而是直接就对孙嘉淦表示了欣赏和赞许,果断将他晋升为尚书。
孙嘉淦为官数十载,辅佐了三位皇帝,虽然遇到过两次被贬,他并没有而萎靡不振,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他都依旧向皇帝直言进谏。所谓“每事必廷诤”,乾隆皇帝经常调侃他“你又用古时贤大夫的样子来对待我啦”。
事实上,孙嘉淦不仅为人刚正不阿,而且还十分廉洁,是难得清官。因为他“直”的名声广为流传,甚至掩盖了他为政时的功绩。他“抚民以宽,待士以礼,断狱以平”,百姓对他的评价颇高。
孙嘉淦告老还乡,带十车砖头充面子
随着岁数越来越大,孙嘉淦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归乡的念头也时时萦绕在他的脑海中。六十三岁的孙嘉淦终于决定辞官告老还乡,他却感到害怕,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都讲究“衣锦还乡”,试想,孙嘉淦身为一个朝廷大官,退休回家之后两手空空,就算他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考虑。如果两袖清风,未免会受到乡亲父老的嘲笑。无奈之下,他只好找来十几个木箱,装满砖头,装作是皇帝赏赐的财宝,人浩浩荡荡地回乡去了。
有的人向乾隆帝汇报孙嘉淦拉着十几箱财宝回乡了!乾隆帝得知后十分生气,心想这孙嘉淦也不像传说中的那么清廉嘛!经过一番探查,乾隆发现箱子里装的只不过砖头而已,他很受感动,下令将砖头换成了真金白银,以此来奖励孙嘉淦的刚正不阿和清正廉洁。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