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重臣司马孚,历史上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传统文化 2022-07-07 22:47传统文化www.ettschool.cn

  跟着学习方法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司马孚。

  司马孚历仕五代,累迁至太傅,又是西晋太宰,封安平王,可谓“位极人臣”。

  在评价司马孚的时候,《》作者说他“内弘道义,外阐忠贞”,学者王应麟却说他“上不如鲁叔肸[xī],下不如朱全昱”。

  司马孚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认为司马孚是忠臣的人,其主要依据是以下三件事

  一、曹髦被杀死之后,司马孚扑到曹髦的尸体上哭着说“陛下被杀我有罪!”

  二、当之后,司马孚拉着曹奂的手说“我到死都是大魏的忠臣!”

  三、在司马孚临终前,自称“大魏忠臣司马孚”。

  ,司马孚就是一个至真至善的忠臣,跟司马家其他的截然不同。

  认为司马孚是奸臣的人,其主要依据是以下四件事

  一、当决定发动“”收拾的时候,负责控制宫门的就是司马孚和。

  二、当决定废掉皇帝的时候,是司马孚带头签名同意的。

  三、曹髦被杀之后,司马孚除了之外,什么事都没做。

  四、司马孚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大魏忠臣”,却接受了封给他的官职和王位。

  ,司马孚就是一个的奸臣,跟司马家其他的乱臣贼子没有区别。

  “司马孚是忠臣”的观点其实很好反驳因为司马孚的表现确实有作秀的成分;“司马孚是奸臣”的观点其实也很好反驳因为司马孚一直生活在纠结之中,在西魏的过程中,他才是最痛苦的人,只是实力有限,无法。

  解读历史的趣味就在于此史料都是现成的,怎么解读各有说法。在我看来,单纯地用忠奸来为司马孚定性,实在是有些过于浅薄了。

  当一个人能够在最政治舞台的最显眼处翩翩起舞时,他的一举一动就很难用某个单纯的词来定义。因为处于那个位置,不能随便说话,也不能随便做事。

  我们只能说,司马孚是一个成功的人他本人位极人臣,他的子孙也都身居高位。

  至于什么忠奸,那都是用来弘扬主旋律的。真要翻老底,从末年到西晋初年,又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是干净的?

  ,曹魏诸臣就没有一个是干净的,因为他们世食汉禄,后来却为曹魏工作;

  ,东吴诸臣也没有一个是干净的,因为擅自称帝,没有任何法理支持;

  ,蜀汉诸臣同样没有一个是干净的,因为当还活着的时候,就爬上了皇帝的宝座。他们除了挂一个“汉”的旗号之外,和所谓的“汉臣”也没有多大关系,就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而已。

  在劝说的时候,那话说得非常直白大家跟着你打天下,不就是希望将来能修成正果吗?如果你不当皇帝,大家还怎么修成正果?以后谁还愿意跟着你混呢?

  亮说曰“昔吴汉、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篡汉,天下无主,大王,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於是即帝位。——《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

  只要大家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就应该能得出结论在那样一个乱世,用“忠奸”来为某人做定义,并没有什么特殊价值。

  在东吴灭亡之后,西晋的某位高级官员曾辛辣地讽刺到西晋中央政府做官的东吴降臣“看你们这副白眼狼的模样,东吴落在你们手上,不灭亡才怪呢。”

  这话刚说完,东吴降臣立刻毫不留情地反驳“你有什么资格笑话我们?难道你是天生的西晋忠臣?别说是你,就是你的儿子和,恐怕都没有勇气说这种不要脸的话!”

  你看,想要给别人扣个忠奸的帽子,好像也并不容易。

  事实上,在魏晋交替之际,有人支持曹氏,有人支持司,本就无所谓谁高尚谁卑劣。但基于皇权政治的逻辑,显然认为支持曹氏的人道德高尚,支持的人道德卑劣。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也很简单只有坚持这种逻辑,才有可能实现所说的“一世、二世、三世,直至万世”。

  如果囿于皇权政治的逻辑,那司马孚无论是忠是奸,都是一个字就能概括的。可问题是作为在那个时代的大佬之一,司马孚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呢?

  想要真正读懂司马孚,就必须从利害关系中解读,这是皇权政治和传统史书不会告诉你们的,且听我慢慢道来。

  从始到终,司马孚都拥有与司马懿分庭抗礼的实力。

  我在开场时说过,司马孚历仕魏国五代皇帝,这说明司马孚一直拥有与司马懿分庭抗礼的实力,至少表面上拥有。

  病故的时候,司马孚率先站出来,号召大家紧密团结在周围,于是曹魏第二代领导班子正式建立。

  时群臣初闻帝崩,相聚号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海内,而但哭邪?”孚与尚书和洽罢群臣,备禁卫,具丧事,奉太子以即位,是为文帝。——《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

  高平陵之变以前,司马孚官拜尚书令,相当于总理。

  后除尚书右仆射,进爵昌平亭侯,迁尚书令。——《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

  高平陵之变以后,司马孚历任司空、太尉和太傅,爬到了人臣的顶点。

  迁司空,代王凌为太尉。及蜀将寇陇右,雍州刺史王经战败,遣孚西镇关中,统诸军事。与安西将军邓艾进击维,维退。孚还京师,转太傅。——《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

  只要我们了解上述史实,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司马懿一系(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炎)不,司马孚一系所拥有的权力,绝不会小于司马懿一系。

  司马孚为什么要忠于曹魏?因为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挑头,如果不忠于曹魏,等司马懿一系成佛作祖之后,自己这一系岂不是要俯首称臣?

  司马孚为什么要帮助司马懿一系?因为司马懿一系和自己毕竟是一家,即使不帮他篡位,也不能让他们失败,否则岂不是?

  从司马孚一系的利益出发,司马氏最好一直是曹魏的权臣,也可以是实际上的天下之主,但最好不是的天下之主。

  随着司马懿一系灭蜀和灭吴,势力逐渐增大,司马孚渐渐无法维持平衡,所以他开始变本加厉地向曹魏表忠心哭曹髦、哭曹芳、临终自称忠臣,都是基于这样一个思想。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司马炎在分封诸王的时候,始终不敢冷遇司马孚一系。

  最初,司马炎分封了二十七位同侯王,其中司马孚一系有十人被封王;而司马懿一系,也就是司马炎自己这一系,只有九人被封王。

  司马孚有多大的影响力?我们从这两个数字对比就能看出来。

  只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司马孚已经无法左右大局了,因为司马懿一系已经修成正果。在司马孚去世之后,司马孚一系逐渐被排挤到边缘地带。

  我这样分析司马孚,很多人难免会认为,我是用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分析古代人。可实际上,无论现代人还是古代人,其行为模式都是基于利益关系的。

  写《》的就曾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讨论利益本就是光明正大的事,可皇权政治偏偏要模糊甚至抹黑这一点,其用意不言自明。

  现代人说“我手里拿着选票,谁对我有利我就选谁!”大家不会认为这种观点过分,反而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古代人说“我手里拿着选票,谁对我有利我就选谁!”皇权政治会认为这是唯利是图的观点,如果大家都这样想,我们皇室还怎么从一世传至万世呢?

  皇权政治这样想问题我不奇怪,可现代人在读历史的时候,为什么总要代入皇权政治的角度来想问题呢?

  “我手里拿着选票,谁对我有利我就选谁!”这种道理难道不应该古今皆准吗?

  具体到司马孚的身上,他肯定是忠于曹魏的,因为这能有效保证他这一系的利益;但当曹魏与司马氏的利益发生根本冲突时,他肯定会本能地站在司马氏一方。

  这样的人,说他是忠臣有点别扭,说他是奸臣也不准确。所以,还是少下定论为妙。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当这些大人物站上政治舞台的时候,我们还是好好欣赏他们的表演吧!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